第434章 元茂归家-《大魏女史》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与此同时,结束明年春季四门小学入学礼仪朝议的尉窈走出东堂宫殿,下来台阶,她抬头望着蔚蓝天空,缓慢又悠长地吐出一口气,感慨自己于仕途中迎风冒雪,今日终有成绩!

    国子学、太学二学馆的营造,在她与秘书监元澄、门下省侍中元怿、中书令刘芳、尚书右丞元绍的共同力争下,终于让皇帝点头。

    录尚书元详冷着脸从她旁边过去。

    紧接着是吏部尚书郭祚,看她一眼,欲言又止。

    踩地动静最重的,不必回头看就知是元澄,这位宗王把秘书丞孙惠蔚写的奏章呈给皇帝,也为此次的学馆功成献了一份力。

    同时忙起来的,还有东堂侍奉的所有宦官。

    按皇帝旨意,恢复四门、国子学、太学讲诵的诏令今天就要于内城布告,算算时间,宦官们去中书省催促诏草书写,然后把诏草送到门下省审,审好后呈回东堂由皇帝批准,再把批准的诏令送至尚书省执行,这个过程最多只能用一个时辰。

    不然根本来不及在内城各里坊、各城门向百姓宣读。

    中书省有刘芳监督,诏草很快拟好,送到尉窈的案上。

    今天一过,尉窈是门下省四侍中里当之无愧的高功者,她连清河王元怿都没邀,一人审完这份草稿,交给了大宦官杨范。

    而后她独自静坐廨舍,头一回放松自己,闭目养神,听刻漏滴下的轻微声响。

    水滴里,滴的是她重生五年的光阴,滑过的莹莹倒影里,映着一个小女郎,背着大书箱坚韧求学。

    “尉侍中,”

    一名通事令史在门口轻声禀报:“诏令出宫门了。”

    尉窈应声“好”

    ,离开官署,轻松心态重又严肃,因为营造国学馆的诏令下达,仅为推崇教育的第一步,待学馆建成,天下儒生向往汇聚京都,太学的熹平、三字石经悉数修补,世人才会从心里认为……只有洛阳,是华夏正朔宝地。

    路过国子学遗址,尉窈下马留步。

    官吏已经在此宣读诏令了,这便是权贵都想住到天子脚下的原因,能最早知晓朝廷政令。

    诏令内容不长,宣读之人很快念完,激动不已的人们或站在原地议论,或兴高采烈去告知亲朋好友,此情景,尉窈欣喜看着,她相信用不了一个晚上,好消息就会扩散全城。

    “窈窈?”

    后背方传来一声呼唤,尉窈惊喜回头,只见夫君元茂正牵着马凝望她,他满头风尘,马背上搁着行囊,一看就是才进城还没顾得上歇。

    “窈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