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八章 回府-《梦入红楼》
第(1/3)页
“若是免去了那些盐商们的特权,那每年边关之地缺粮的事情又该如何解决?”
崔文龙说的这个问题,也是盐商集团最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朝九边,屯军近百万,且大多都是贫寒之地,每年都需要朝廷供给粮食。又因为地域南辕北辙,运输极为不便。
后来,朝廷就想了个简单省事又省钱的法子,瞄上了盐政。盐业不是利润大吗?那好,你若是想要从这里面捞一把,你就给我每年运一定数量的粮食到九边去,由此获得从盐场取盐到指定区域售卖的资格。
反正对于朝廷来说,让谁来售盐都是一样的,如此豪不费力的就解决了边军缺粮的问题,岂不是善政?
这还是太上皇在位初期定下的事情了。原本也确实没什么不好,那些商贩们争相往边关运粮以获取资格,当时确实解决了边关缺粮的问题。只是如今几十年下来,由于各种原因,就和土地兼并一般,已经形成了少数覆盖一个省甚至是跨越数省的大盐商。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都应该知道,形成了如此巨大的行业巨头,一斤盐该卖什么价,还不是完全由他们说了算?
“对于捐输嘛,确实是个好事。只是我却听说,如今盐商捐输一事,早已经只剩下个形式了!每年由盐商运到边关的粮食,早已经不比当年。
请问崔大人,如今边关向朝廷请求的钱粮是不是每年都在增加?”
作为内阁阁臣,就算没有参与运作,到底也是知道的,于是崔文龙点头道:“确实如此!上次户部赵大人还在廷议上提过此事,说每年户部向边关拨付的钱粮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两白银,加上超过一千万两的军响和战马、武器报损等,朝廷每年单是边军的军费就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八百万两!
所以,赵大人还提议朝廷裁军,以减少军费。”
贾清作为兵科给事中,虽然还没上几天班,不过这些正好是他的职权之内,对于这些数据他是了解的。除了边军之外,朝廷每年还要向京军支出近五百万两银子的军费,加起来,就是两千三百万两银子的军费支出!差不多赶上了近一半的国朝财政收入!
要不是内地驻军的军费由地方及自身产出承担,朝廷不过象征性的补发一点,单是军费开销就会压垮户部财政。
难怪自古以来,那么多朝代重文轻武,别的原因不论,养兵实在是太耗钱了这一点绝对是一个主因!
本朝因为经历过清兵入关这一历史教训,养兵数量堪称历来之最,自国朝稳定之后,养兵数量就从来没下过一百万!
此节暂不多谈,言归正传。
贾清听了崔文龙的话道:“可见,依靠盐商提供边军粮草一事早已成为历史,既然如此,还不如免除这一已经不合时宜了的政令。否则,国朝盐政,永远改变不了!
那些大盐商们,依旧会依靠这种形式,汇集海量的财富。”
崔文龙不置可否的道:“若是依你所言,免去现有盐商的特权,之后又该如何?”
毕竟朝廷不可能亲自去贩盐,这件事归根到底还是得依靠盐商。
“很简单,将所有盐引(到盐场取盐的凭据,也是收取盐税的凭据)归属权全部收回,再由朝廷向天下所有商人抛售,贩盐不再设立地域界限......没有商人会看不到盐行的暴利,肯定会争相购买!
大家手中都有了盐,为了将手中的盐卖出去,盐贩们必然降价......
直到,那些盐商们觉得贩盐再也没有太大的利润之后,这种情况才会缓和下来(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达到行业平均利润值)。”
听了贾清的话,崔文龙喃喃道:“动静太大了......”
贾清却没有听见,继续道:“到时候,就算将以往盐商往边关送粮的消耗折入正课盐税也无妨,相对于必然降低许多的盐价来说,这一点成本的增加,对于盐价根本形不成冲击。
如此,朝廷大可以再将额外收入的这一笔税银,纳入军费范围,如此,既解决了一部分军费压力,又能降低盐价,岂不两全其美?”
在场六个有发言权的人,方守是纯粹的文人,也没有户部的经历,对于这些经济门道不甚熟。冯唐更不用说了,带兵的出身。北静王,自然了解的更不多了。
至于皇帝,他是最后的拍板人,自然要先听取意见......
所以,前后就只有贾清和崔文龙两人一直在说话。不过,等到贾清最后一段话说完,在场之人无不心思活络起来。
说白了,处理国家大事,无非就是一个“钱”字!只要有钱拨付,所有公务都会变得容易处理了。所以,对于能名正言顺的增加国库收入的事,对朝廷来说,就是善政!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了。特别是那些正在享受盐商孝敬的大臣来讲......
见崔文龙也陷入了思索之中。正庆帝忽然对贾清道:“好了,你一路舟车劳顿,想必也有些累了,你先下去吧。”
贾清一愣,然后还是躬身应命道:“是,微臣告退。”
说完,退出了南书房。
这不是清朝,见到皇帝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除了见面时那一跪必须的之外,离开时倒是不用再大礼参拜。
“崔爱卿觉得怎么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