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我想好了。”刘鸿渐十分坚定的道。 如果科举不能改制,那么三年来他做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待他老去后不用多少年,大明仍旧会走回原来的老路。 僵化的科举制度如不能改变,儒家如果仍旧控制着这个帝国,他拿什么区告慰死去的崇祯大叔,拿什么去告慰无数为大明帝国战死沙场的英雄们。 他答应秦将军、答应崇祯大叔要中兴大明、要给天下百姓以福祉的,那么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鲁子曾曰过,大力出奇迹,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他就不信了,是他手下士兵的枪子儿硬,还是天下文人的脊梁硬。 想好了这些,刘鸿渐眼神便更加深邃了。 “取笔墨来吧。”刘鸿渐对朱慈烺道。 天底下敢对朱慈烺这般说话的,估计也只有刘鸿渐了。 朱慈烺听后直接冲门外侍候的秉笔太监庞大海示意,少倾庞大海自端着文房四宝进来,在朱慈烺的授意下安静的坐在了桌子的一边摊开宣纸,充当了笔吏。 “第一、取消八股取士的定制,文章之体上,可任由考生自由发挥。” 刘鸿渐刚说完第一条,朱慈烺倒没觉得有什么,记录的庞大海吓的手一哆嗦。 这是要在文人头上动土呀,他虽为内臣,但也是文书房毕了业的,内廷之文书房相当于外廷之翰林院。 翰林院是外廷人才储备库,入内阁者无不出翰林院,而文书房即是内廷的人才储备库,入司礼监者必出文书房。 庞大海身为司礼监秉笔,自然知道科举对外廷的重要性,这绝对是大阵仗。 不过他心中又有些窃喜,内廷之于外廷一直都是明争暗斗,现在又加上个巨无霸般的安国郡王到处插一脚,身为东厂厂督、内廷背后的一把手,庞大海别提多难受了。 如今眼见着这安国郡王要对科举制度下手,科举制度乃是文人的命根子,安国郡王定是要与外廷那帮家伙不死不休,他能不高兴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