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他也不是没事干的人,3000积分在手,他早已经饥渴难耐,而且还有“顺治”这个角色。 哪怕在“康熙王朝”里顺治的角色不是那么重,但人物情绪还得好好揣摩,系统虽然可以帮助他瞬间得到专业演员的知识和技能,但演技还得磨。 区别就在于,他磨得要比别人快很多。 “额娘。” “母后,儿臣……儿臣就是来向祖宗请罪的……” “儿臣不配做一个皇上,儿臣想禅让帝位,皈依佛门,将来,也不进奉先殿了……” “母后,你说的是,女子如草半天下,可是鄂妃只有一个,母后,这满朝文武,宫女、太监,他们都把儿臣当做天子,他们敬我、怕我、利用我, 儿臣表面上是万乘之尊,可实际上呢?实际上我却是个孤家寡人,苦不堪言,只有鄂妃,她从不把我当皇帝,她把我当做她的弟弟, 我们俩在一起,什么话都一起说,什么苦都一起咽,这漫漫长夜,我俩时常哭在一块,笑成一团,这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亲的人吗? 母后,你不要怪鄂妃,她是福林天下最亲的人……” 对着镜子,孟柯一遍遍的练,一遍遍的揣摩着戏中福林的心思。 虽然在正史上,顺治皇帝是出天花去世,但在民间却有各自的说法,最出名的就是出家说,特别是在从前金庸老爷子笔下的《鹿鼎记》里。 韦小宝还奉旨去了趟五台山寻找顺治皇帝。 逐渐的,各大电视剧中也把这一桥段拿来用,都说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王朝”这里也不例外。 这一段写的是顺治准备出家前与孝庄在奉先殿中的对手戏。 三场戏下来,这里可谓是重中之重,不仅如此,其中更是有很大篇幅的说明为什么顺治皇帝要出嫁,董鄂妃的死对他而言为什么这么重要。 可以说,在前两集中,这个皇帝的形象是平面的,直到这场戏,顺治整个人都鲜明起来。 他不是懦弱的帝王,不是那个只爱美人不要江山的混蛋,而是一个长期受到压迫,以至于逐渐有了抑郁倾向的年轻人。 没有正确的引导,又在心存邪念的行森长期的鼓动中,顺治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后期的斩钉截铁的节点在这场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可悲。 可怜。 可叹。 写的时候,孟柯其实没有怎么在意。 顺治这个人在他心里的形象比较模糊,后世提起来也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可现在自己演,孟柯只想骂一句“你丫是魔鬼吗”! 难呐。 太难了! 爆发点、泪点、心理转变这些都得好好揣摩,一个不留神整个顺治的形象就崩了。 一遍。 一遍。 又一遍。 对着镜子,孟柯熟悉着台词。 同时,他还不断地在脑海中回想着从前的演员是怎么演顺治这个形象,还有哭戏,什么时候才开始流,太早了就窝囊,太晚了也不能很好的代入。 最关键是,这场戏虐心啊!! 一个刚死了老婆的皇帝,一个面对祖宗基业的皇帝,一个从小看着自己老娘为了自己和陌生男人滚床单屈辱的汉子,所有的情绪都太复杂了。 每个情绪的转换关键点都非常细微。 嘴边泛起了白,嗓子也在一遍遍念词中开始变得有些沙哑,但这些孟柯都没在意,喝口水喘口气继续练。 白天没人,到了晚上沈佳佳回来,孟柯又拉着沈佳佳对词,有了人说孝庄的词,揣摩起来更加顺利,一晚上的时间,他已经把顺治的词倒背如流。 同时,人物的揣摩也差不多进行了80%。 剩下的20%孟柯也不太敢确定到底把握的对不对,所以不敢太骄傲。 整个晚上,孟柯拉着沈佳佳忙活到十二点半才洗漱睡觉。 躺在床上的瞬间,孟柯总算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小鲜肉不愿意看剧本不愿意对词。 忙吗? 错! 是太累了! 对词累,揣摩累,更别提后面的拍摄,夜戏、白戏、感情戏,整个一天下来人都能累散了。 想着,孟柯进入了梦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