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草拟意向书-《历史科代表》


    第(2/3)页

    “朱先生啊,10条生产线如果在两年时间内上马完毕,每条生产线年产量最低8000台计算,我们的产能能够达到80000台,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啊”

    “才80000台这么点产能?”

    “呃不少吧,其实我们研究所一直有个担心,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不知道有多大,如果销售环节不通畅的话,咱们可能还需要商量具体上马生产线数量”

    谈到产能方面,陈所长说话更加没有了底气,转型是上面的要求,但是成功与失败可是自行负责的,因而在效益这块儿陈所长一直都很担心。

    不过仔细想想,陈所长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这会儿华夏国内电视还是稀罕玩意儿,处于芙蓉出水小荷才楼尖尖角的阶段,担心前景也是正常得很。

    朱闻天却是没有这种担心,为了做电视机项目他好好查阅了一下资料,一些品牌动辄数百万台到一两千万台的年产量,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华夏国内,电视机年度消费往往都有过亿台的时候,因而一个年产量只有不到10万台的“小厂”,本本不用去担心市场销售的问题。

    而且朱闻天对自己手中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十分有信心,以现在的客户群体而言,说不定订货会都能出去十万八万台的。

    之前不是没有比照的例子,自行车和录音机订货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前者订货10万台,后者全款订货的情况下也高达50000台,并且陆续仍旧有追加。

    “陈所长,销售的事情你不用担心,这方面完全可以交给腾龙去做,而不必去走供销体系的老路子。咱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产量尽可能地提上去”

    “不走供销体系路线吗”

    朱闻天的一句话,没想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陈所长是担心电视机销售不下去,所以竟然将销售环节全部让朱闻天负责,是为了减小风险。

    本来朱闻天还准备给陈所长讲明走供销体系的诸多弊端,比如摊薄净利润等,但是陈主任明显担心的东西不同,所以根本没用朱闻天去开口说那些东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