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解疑释惑-《以罪之名》


    第(2/3)页

    “我没有说你在胡说八道。”看到对方当真有了些火气,白中元只好赶紧解释,“我说告诉你这句话的人是在胡说八道。”

    听到不是说自己,许琳的脸色好看了几分,但这并不代表她就不追究了:“你这样说别人也不好吧?”

    “怎么不好了?”撇开了许琳的关系后,白中元再说话时口气又尖锐了几分,“本就是误人子弟的言论,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你什么意思,他说的不对?”许琳追问。

    “当然不对。”白中元目不斜视的说道,“犯罪动机的确很重要,但在刑事案件中是很难定义每个环节主次之分的。”

    “为什么?”许琳不解。

    “因为三点。”白中元解释。

    首先,刑事案件讲求的是夯实确凿、无懈可击的证据链,这当中不仅包括了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还有诸多不容忽视的环节。而在这诸多的环节中,每一个都有可能存在决定性的关键线索。

    其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起案件,哪怕是模仿犯罪,当中也是必然有着细微出入的。

    案件不同,意味着作案人也会不同,如此就会导致案件征象差异化,进而犯罪动机占据的分量比也会有大小之分。

    最后,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没有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之前,证据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错误。

    听完了白中元的解释之后,许琳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比对来看的话,貌似你说的更有道理些。”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不妨再告诉你一句话。”

    “什么?”

    “细节决定成败。”

    “我听过。”

    “但你没有听到心里去。”

    “你又不是我,凭什么这样说?”许琳有时候觉得对方这种自以为是的样子真的可恶到了极点。

    “因为我有证据。”白中元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什么证据?”

    “我们不说三名受害人,也不说嫌疑人,就单说案发现场,你就没有发现令人深思之处吗?”

    从内心来讲,白中元并不是很排斥许琳,相反很欣赏她的性格和能力,当然这是在不提旧账的前提下。

    通过之前的接触了解,可以看出许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也有一颗求知好学的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