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恍惚-《明朝当官那些年》


    第(2/3)页

    一阵水火棍和笔架叉捣地的声音过去,吴知恭才匆匆穿过了二门。

    “怎么样,”吴奂道:“送过去了吗?”

    “送过去了,”吴知恭擦了一头汗:“王廷收下了。”

    “这十二万斤粮食,如果以去年冬天的价格卖,咱们还要多赔几万两,倒不如免费送给官府,”吴奂淡淡道:“商人经商,本为赚钱,天经地义,但我们决不能像陆家那样,不仅要赚黑心的钱,而且还妄图控制整个苏州城,哼,这简直是痴人做梦。”

    “是,”吴知恭点头道:“您常说古时有弦高贩牛救国,商人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平日修桥铺路,资助府学的原因,所以咱们延陵吴名声还不错。”吴奂道:“这么多年来,受我吴氏其资助的学子,考取举人者多达上百人,进入南京国子监的人也有五六十,这笔投资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又岂止于眼前?”

    吴奂投资苏州府学,不仅为其带来了受用无穷的官场助力,更是给他积攒了崇高的声誉,所以他这一代即使不像陆家有出仕的人,但在苏州依然是数一数二的大家。

    “不过我吴奂,好歹还有一个好孙儿,”吴奂想起吴启和,不由得欣慰道:“启和已经中了秀才,举人也是探囊取物,将来大有可期。而他陆家子嗣,均不成器,老大汲汲钻营,老二在南京,听闻是个病秧子,老三更是个斗鸡走狗的纨绔,唯一有点见识的,居然是个丫头,真是可惜,可惜了。”

    吴知恭扶着吴奂慢慢走向内堂,忽然想起来王廷的话,道:“王知府今日一番话,倒是很有深意,说咱们经商之人,不仅是为了赚钱,而且要承担社会责任。”

    “他说没说什么叫社会责任?”吴奂问道。

    “就是带头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全,”吴知恭一一道:“多做慈善,反哺社会。”

    吴奂被说得一愣:“嗯……还有呢?”

    “还有,”吴知恭一思索,道:“他还说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事业自然就有多大,这个也不仅指他们当官的,商人也是如此。”

    “王廷倒是会说话了,”吴奂想了想,道:“不对,我看这倒不像是他说的,这一次的粮食危机,他应对颇有一种临危不乱的大将之风,这种清风过山岗,明月照大江的气概,不像是他,你说会不会有人在他背后指点啊。”

    “在他背后指点?”吴知恭惊讶道:“为什么呢?”

    “苏州济农仓一粒粮食都没有,”吴奂眯起了眼睛道:“可突然之间,就有二十万石粮食送抵,这粮食从哪儿来,你说是常州的商人不顾协会约定,私底下卖给了他——我看不像,有人从重重监视阻挠之下弄来了粮食,这当中一定有一番不为人知的运作筹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