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巴斯图尔克-《明朝当官那些年》


    第(3/3)页

    “不,哈里发用黄金装满了瓷器,”巴斯图尔克叫了起来:“如此慷慨!”

    从元朝开始,青花瓷深受外国人喜爱,而且他们尤为钟爱大件瓷器,用作观赏。于是官窑生产的大件瓷器一般都远销出去了,陈惇一看他的比划,倒也惊讶了一下,因为如果用黄金装的话,大概需要三四十斤了。

    陆上丝绸之路受到蒙古人和叶尔羌汗国的阻拦,所以许多商人坐船从海路来到中国的福建。

    “不过我来到中国,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瓷器和丝绸而来,”巴斯图尔克道:“有个叫阿里·阿克巴尔的波斯人,撰写了一本《中国纪行》,献给了哈里发,那书好看极了!他的书让我深深着迷,我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来亲眼看一看这神秘的东方国度!”

    在陈惇的仔细询问下,这本《中国纪行》是五十年前的产物,是上上一任的苏丹派到中国进行访问的使者在中国的见闻,算时间应该是弘治年间,这本书在伊斯坦布尔流传很广,被视为自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至今为止,对中国最全面的描述,伊斯坦布尔的人民称它为第二部《马可·波罗游记》。

    其中的描写激励了巴斯图尔克,当然来到中国的见闻也并没有让他失望,尤其是在苏州、泉州和广东的日子,他还是深刻感受到了大明的“人物熙攘,风度翩翩,政治经济都很有条理”,确实“无愧书中所写”。

    当然这一次巴斯图尔克还看到了更精美的丝绸,他不像欧罗巴和阿拉伯的商人那么抠索,在一两银子上还要讨价还价,他愿意在自己承受的范围内,出全款购买。然而他提出,自己在安卡拉和布尔萨运回了一船货物,想要用自己的货物顶一半的账。

    陈惇问道:“是什么货物?”

    其实他几乎都想到了,应该就是宝石和香料,因为这东西在中国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达官贵人那里有很大的市场,果不其然,巴斯图尔克的那一船货物就是他吹得天花乱坠的什么“波斯宫廷的地毯”,土王“王冠上的宝石”,罗马贵妇最爱的“苏合香、没药”。

    陈惇沉吟了一下,觉得这个提议是可以的,用货物抵折,也算是有来有往,毕竟这一批丝绸确实成交价高出以往数倍。

    巴斯图尔克见他没有说话,以为是不同意,顿时着急道:“……还有,我还有好东西!”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个木盒,用自己贴身的银钥匙打开了盒子,将里面的东西放在了陈惇的桌子上。

    陈惇眼睛一眯,“……火枪?”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