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根据朱慈烺的经验,一家公司真正的根基就是一个,就是产品能不能占有市场! 如果把大明国家看成一家公司,那么它的产品无疑是能够占有市场的。 大明出产的丝绸、瓷器行销世界。从十六世纪中叶,美洲大陆开发出大银矿开始,海量的白银就开始流入大明,换取丝绸、瓷器为主的大宗贸易品。短短的百年就,就流入白银一万数千吨。差不多是四亿到五亿两,也就是每年几百万两的贸易顺差。 而这样的市场占有率,在历史上一直会维持到清朝末年,才会转化为长期的贸易逆差和白银流出。 在后世,谁会认为一家产品失去市场的公司是优质的,同时认为一家产品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可以继续占领国际市场长达二百年的公司已经烂到根子了? 如果有这样的人,千万别去从事任何和商业经营有关的工作……安于清贫,也是可以快乐生活的。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营出康熙盛世,也说明了大明末年的根子根本就没烂。 一家公司根子没烂,市场没丢,也没欠下一屁股的债,只是管理团队太低能遇到了困难,才会因为更换了管理团队后,迅速扭亏为盈,再创辉煌。 要真烂到根子了,怎么可能换个管理团队就马上起死回生了? 反而是惶惶大清朝玩到最后才是真烂了。不仅自家产品没了国际市场,连国内都各种洋货的天下,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洋债,连本带利至少要还二十亿两白银,差不多都超过当时清朝国内白银的总量了。国家的各种主权也都和抵押品一样,押给各国列强,连北京二环内都有块叫东交民巷的地盘被各国军队占据,成了大清国土上的法外之地了。 这才是产品完全没有市场,财务上严重资不抵债,各种动产不动产全都被银行查封,公司运营出现严重困难……后来连着换了北洋、党国、红朝三个实际控制人,苦苦奋斗了一百多年,总算才让泱泱大中华重回了盛世。大清留下的资产有多烂,就可想而知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