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中航汽车正式重组-《航空崛起》
第(2/3)页
昌河第一款自主品牌乘用车在2003年就诞生了,它就是昌河爱迪尔,这是一款有点类似于qq的两厢微型轿车,配备1.1l和1.3l两种发动机。
而长鞍汽车在二零零六才开始进军乘用车制造,推出第一款乘用车奔奔。
但在此前,由于航空工业并不是特别重视汽车这一版块,加之民品汽车补军品飞机的发展思路,使得中国航空工业错过了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机会。
而在二零零六年,昌河汽车又推出了第二代的爱迪尔,车身尺寸也增加了不少,搭载了国产的铃木k14b型1.4l发动机,动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但是由于这款车型的价格偏高,品牌影响力也比较弱,同时市场推广营销手段也不行,再加上经销网点的不足,导致了这款车的销量非常低迷。
要知道早在二零零一年的时候,昌河汽车销量排在中国整车企业的前十位,效益更是好到那时候的工人能拿四千多一个月,想想看在二零零一年,内地城市拿四千多一个月的工资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其他行业普通工人工资的十倍了,可见昌河汽车确实也曾辉煌过,不过那时候靠的是面包车。
不过到了二零零四年,昌河汽车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甚至在面包车领域,昌河汽车也被长鞍汽车和五林汽车远远甩在后面了。
作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昌河汽车在二零零四的发布的年报,利润为负四千八百多万,并且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亏损的汽车整车上市公司。
深究昌河汽车不断走下坡路的原因,还是与产品研发严重不足,市场推广不行关系最大,毕竟长期就是靠林木吃饭,也难以长久的。
昌河汽车的研发能力非常薄弱,甚至离开了林木汽车的技术支持,都无法完成北斗星这款面包车的改型,也就是说昌河汽车基本上没有研发能力,它就是一家完完全全的代工厂。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只有昌河一家,在中国的很多车企也是类似情况,只是严重程度不同罢了。
长期靠合资车企吃饭的并不在少数,这也是导致汽车制造业自主品牌一直起不来的原因之一。
虽然后来昌河汽车被长鞍汽车并入,最后又成为北汽旗下的车厂,但一直就没有起色,甚至越来越边缘化,哪怕是中国车市suv大火之际,也没有能够搭上顺风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