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晴雨模拟器-《环保大师》


    第(2/3)页

    比如说,青林县气象监测站给出的当地气温是25.0℃,同时在他的中级气象权限感知中,某些区域的气温和青林县气象监测站的气温一毛一样。

    那么他就可以将这些区域的气温,同步标为25.0℃,操作过程类似画图软件中的“填涂”。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额外多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监测站,数据的详细度必然大大提升。

    甚至如果他愿意,气象图就是详细到每平方米、每平方尺的范围,也未尝不可。

    但这个过程需要林寒本人亲自完成,每一幅气象图,就意味着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填涂,一次1s的话,中途完全不打小差,一幅图也需要至少一两个小时的时间。

    考虑到各种原因,一天能出两幅这种超详细的气象图就算非常不错了。

    短期内提供一些还行,倘若是长期稳定供应,就算林寒身体是铁打的,也早晚得被掏空。

    但他心里清楚,这种超详细的气象图,用不了太多,就可以让相关软件的预测准确率大幅度提高。

    详细精确的数据对于机器学习而言,就好比是经验值一样,可以让它们迅速成长、成熟。

    事实上,从图灵制造的第一台计算机,到冯诺依曼在曼哈顿计划中制造的结构成熟的“埃尼阿克”计算机,再到第一台个人电脑的问世,直至今天,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平息过。

    几十年前人们就认为,电脑马上就要全面击败人脑了。但时至今日,在某些复杂智力领域,电脑依然无法和人脑匹敌。

    毕竟人脑是从地球上第一个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演变发展出来的,而电脑的诞生连一百年都不到,毕竟图样……

    不过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热度迅速上升,以至于到“阿法狗”这样的红遍全球,红到发紫。

    根本原因在于,今天人类掌握的数据,远远超过几十年前,特别是互联网诞生以后,全球的数据总量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趋势。

    目前为止,全球数据的总储存量已经达到25ZB,大约相当于25万亿GB。

    正是在“大数据”的催化之下,人工智能才变得愈发炙手可热。

    楼秉诚扶了一下窄边眼镜:“如果真有这样详细的气象数据,那么它确实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