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十五章 工厂开工了!-《水浒英豪传》


    第(3/3)页

    他们说的很大声,但是鲁智深被不停的打铁声扰到根本听不清他们说的是啥。

    鲁智深大声地喊道:“你们说的是啥?大声点!”

    鲁智深声音洪亮,就算再吵杂地打铁声,依然清楚地传入到曹正耳朵中。

    曹正手指着门外,大声喊道:“监寺,这里太吵了,我们出去外面说!”

    虽然没有完全听清楚曹正说的话,但是鲁智深却是已经明白他地意思了。

    跟着曹正往外走,离工厂差不多一百步地开了一家茶摊子,不少工人正坐在这里喝着茶。

    他们一坐下,就大口大口灌着茶汤,是恨不得一口气就喝光茶壶里的茶水。

    喝光了茶水,工人缓了一口气,不由得抱怨。

    “这天气,在那工厂里干活,简直是遭罪!”

    “是啊,太热了。都快要被烤焦了!”

    “哎,要不是这里给的钱不低,而且不拖不欠,不然真的熬不下去了!”

    “知足吧!好歹这里的东家还算好心,知道我们遭罪,在这里设了茶摊子,还规定了干半个时辰就要可以来这里休息一刻,任我们喝水解渴!要是其他地方,别说会让我们休息、喝水解渴了。那可是恨不得我们干死干活,不歇息的好!”

    “也是!要是有点风,不要那么热,就好了!”

    “想的美,你们是没有在铁铺里打过铁,告诉你们,在那里打铁,那才是真的遭罪。比这里更热,而且还要不停地挥动铁锤,一天下来,手臂都好似不是自己地。那可真是作死做活地,现在有了这水车的帮忙,不用我们那么卖力敲打,算享福了!”

    ……

    一帮工人正趁着休息说着闲话的时候,一个人看到智深监寺、曹掌柜,陶总工头走来,急忙起身行礼。

    鲁智深挥挥手让他们都坐下,忙着自个的事。

    他们三个人走到了茶摊子最靠外的一张桌子坐下。

    喝了几口茶汤,鲁智深问道。“现在工厂开工怎么样?”

    工厂里的事陶宗望更清楚,他开口说:“现在才刚开工,毕竟之前也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我们参考,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摸索中,不过就现在只有260多个青壮,30多个铁匠,每日的出产的铁器都有600多件了。只要再过一段时间,等我们完全摸清了监寺的分工合作方法,小可有信心能日产1000多件铁器。要是有更多的铁匠和青壮,这铲除还能更多!”

    听到现在只有30多个铁匠却是生产600件铁器。曹正喜出望外地说:“真的能生产那么多铁器,那些铁器品质怎么样?会不会影响品质?”

    陶宗望肯定地说:水力推动下,那些铁锤强劲有力,而且稳定,敲打出来地铁器品质十分优秀,就算再好地铁匠看到这些铁器都挑不出毛病!”

    曹正听到生产出来地铁器品质很好,他高兴地喊道。“太好了,各地都要用铁器,我都快给他们烦死了。现在有了这工厂,我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陶总工头你放心,我这就想办法帮你抽调更好地铁匠和青壮来。尤其是青壮那更是要多少有多少!”

    陶宗望听到曹正说要大力招募青壮,他急声劝住道:“曹掌柜不行,现在很多青壮没有打铁地经验,都要靠着有经验地铁匠把关。一个铁匠也就是能兼顾十个青壮,再多他也顾不来。你就按照一比十的比例,招募铁匠和青壮。不然多了,品质我可不敢保证!”

    听到青壮并不是越多越好,曹正有些失望。

    虽然日产1000件,听着是很多。别说全大宋了,就连投入一个青州,只怕连个水花都溅不起。

    “好吧。铁器的品质还是要有保证的,不然就是坑人!我会看着办的!”

    鲁智深听到,问道:“那些青壮难道不能学会打铁的本事?”

    陶宗望解释说:“监寺,这打铁可不比一般,那可是靠着日月积累的经验才能练成的。一个好的铁匠起码也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练成打铁的本事!”

    “我知道,不过那是以前,需要铁匠练手臂,练敲打技巧,练习辩解铁器品质的本事。但现在敲打都完全靠水力推动,不需要铁匠自个动手了,我只是需要那些青壮能有分辨锻打时铁器能不能合格的本事而已!这难道也需要那么长的时间?”鲁智深疑惑的问道。

    “这……监寺说的也有道理!要是这样的话,说不定半年就可以让那些青壮分辨锻打时铁器品质的本事!”陶宗望想了想说。

    半年?还是太久了。后世的工人只要一个月,甚至三五天都能熟练了。

    鲁智深问道:“那有没有办法让那些青壮更快的掌握这门本事?比如让那些经验的铁匠能怎样辨别好铁器好坏的特征记录下来,让青壮能很快掌握这门手艺!”

    陶宗望想了想,摇头说:“监寺说的这个办法虽然好,但只怕行不通。不说那些铁匠没几个会写字,就算写了下来,没几个能看懂?”

    这个时期的华夏百姓八九成以上都是文盲,铁匠木匠等工匠的手艺更多的口口相传。

    鲁智深摸了摸自己的光头,这是个大问题。

    正因为华夏文盲太多了。所以读书人才会这样吃香。只要能读会写的人都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鲁智深推出的,只要购买房子,就能入读学院的围龙屋才会这样受欢迎。

    龙山书院那些人都是一心要去考科举的,只有科举失败了,死心了,才有能去当账房书生等职务。

    鲁智深这个时候要是想在书院开展制铁、木工等杂役的课程,只怕会被那些孩子的父母活活撕碎。

    虽然学院的学生是不行,不过自己手中还有慈幼院。

    他们可都是一些孤儿,打着教会他们一项手艺,教会他们赚钱养活自己的本事。

    没有人会反对,反而只会称赞自己,心善,肯为这些孩子着想。

    对,就这样办。

    先从慈幼院这边着手,培养工匠,培养自己的亲近势力。

    在华夏文化传承中撬开一个角,等到让普通百姓都看到学手艺的好处,慢慢接受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手艺了,然后提高工匠们的地位,等到一个新型的阶级诞生了,再去改革。

    这样也好过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去挑战整个既得利益集团。

    一个不好,那可是要成为像王莽这些人的下场。

    想到这,鲁智深说道:“那些慈幼院的孩子慢慢也会长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都是一些孤儿,没有祖田这些可以继承,更加没有父母帮衬。以后他们靠什么来生存?总不可能我们一支养活他们吧!”

    讨论工厂,工人的事,不知道监寺为什么突然将话题转到慈幼院的孩子身上。

    陶宗望本来就不算聪明,他一时间根本转不过弯来,回答不上来。

    曹正想了想说:“当然是不可能养这些孩子一辈子,满十六岁以后,他们就要出去自力更生了!”

    “我当然知道十六岁以后,他们就要自力更生了。但是他们以后靠什么来生存?种田耕地?打杂当苦力?”鲁智深问道。

    曹正听到,无奈地说:“只怕也只能这样了,虽然很是残酷,但至少他们还有活下去地机会!”

    鲁智深说道:“我当然明白,能养活到他们十六岁,让他们能自力更生,其实已经是很慈善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到更好!”

    曹正问道:“监寺地意思是?”

    “我们该建立一个学院,这个学院主要是教授这些孩子一门手艺,让他们成年以后能靠着手艺养活自己,过上更体面的一种生活!”

    “手艺?就是像打铁,木工这种手艺吗?”

    “对!就是这种手艺。只要教会了他们手艺,日后他们去到那里,都能养活自己,养活一家老小。这样才算对的我们的良心!”

    “道理是这样讲,只是监寺,我们养活他们这么多孤儿,每个月花费就不少了,要是再请人教他们手艺的话,只怕花费更大,而且请手艺工匠们教会他们也是一个大问题。谁来教,怎么教?”

    “这个可以慢慢摸索,但是我们先要有这个意识,只要有这个念头。我们终究是能摸索出一条合适的道路的?”鲁智深回答说。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正发现监寺每一项决定,虽然看起来有些决定很疯狂,但事后都证明那是一件非常英明的决定。

    现在鲁智深提议要再慈幼院开手艺学院,曹正心里觉得,既然监寺提出来的,那就试试吧,或许有奇迹发生了也不一定。

    “既然监寺都觉得应该这样,那我们就试着这样干吧!”

    看到自己的主要钱袋子都同意了,鲁智深高兴地说:“手艺学院的授艺师傅,我初步设想是这样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