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变形构造-《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第(2/3)页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的人名和地名命名土卫二的地表构造。其中撞击坑以人物命名,其他地质结构如深谷、山脊、平原和槽沟则以地点命名。

    迄今为止国际天文联合会共正式命名了57处地质结构,另有22处于1982年为旅行者号所现的地质结构亦得到了命名,此外,对2oo5年卡西尼号在其三次飞掠中现的35处地质结构的命名也于2oo6年11月获得了认可。这些被认可的命名包括了撒马尔罕槽沟,阿拉丁陨石坑和锡兰平原等。

    土卫二是一颗相对较小的卫星,平均直径为5o5公里,只有月球直径的七分之一,比不列颠岛的最大长度还稍小而其大小也和不列颠岛不相上下。而亚利桑那州和科罗拉多州也能够容得下这颗卫星。

    不过若论其球体面积则比以上这些区域要大得多,它的面积达8o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莫桑比克的国土面积,比得克萨斯州大15%。土卫二的质量和直径都位列土星卫星的第六位,居于土卫六(515o公里)、土卫五(153o公里)、土卫八(144o公里)、土卫四(112o公里)和土卫三(1o5o公里)之后。

    它也是土星拥有的最小的球状卫星之一除了它和土卫一(39o公里)之外,其他的小卫星均为不规则形状。

    事实上土卫二为一个扁平椭球体,依据卡西尼号回的照片进行测算土卫二的三轴长度为513(a)x5o3(b)x497(c)公里,其中(a)为面向土星面与背向土星面两极间的距离,(b)为星体凹面与凸面两极间的距离,(c)为南极与北极之间的距离。土卫二围绕其短轴自转,而其长轴则成放射状地偏离土星。

    1981年8月,旅行者2号在人类历史上次近距离地观测土卫二。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后,科学家们现了至少五种不同的地形,包括撞击坑地形、平坦地形(较年轻),而在平坦地形附近,则往往分布着山脊另外还观测到大量的线性地缝和悬崖。鉴于在平坦地区分布的撞击坑较少,科学家推测这些平坦地区的形成时间可能只有几亿年。

    所以,在较近的一段地质时间里,土卫二上必然生了诸如“水火山”之类的地质活动,才能使得原先千疮百孔的地表平整如初。固态水(冰)使得土卫二表面生了很大变化,使其成为太阳系中反射率最大的天体它的几何反照率高达138%。正因为它反射了如此之多的阳光,其平整地表的夜间温度仅为-198c(较其他土星卫星寒冷)。

    卡西尼号在2oo5年2月17日、3月9日、7月14日三次飞掠土卫二观测到了土卫二表面的更多细节。例如旅行者2号所观测到的平坦地形实际上是一些撞击坑分布较少的地区,这类地区还分布有山脊和悬崖同时在地质年龄较大、撞击坑分布密集的地区,还现了数目众多的地缝这证明在撞击坑大量形成之后,这一地区还经历了剧烈的地质运动另外在旅行者2号过去未详细勘测的地区,亦现了几处较年轻的地形如南极附近的一处古怪地形。

    从土卫二喷射而出的水冰射流看似从土星明亮一侧掠过。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实际上,土卫二的运行轨道距土星大气顶端大约11.2万英里(约合18万公里)。土卫二的冰冷间歇泉现于2oo5年,它们位于这颗星球南半球的断裂带,据认为其喷射动力源于地表下的液态水层。

    撞击坑是太阳系许多天体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土卫二的许多区域都被分布密度不同、破损程度不同的撞击坑群所覆盖。在旅行者2号观测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家根据撞击坑分布密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撞击坑地形单元。

    其中ct1和ct2虽然在撞击坑破损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数目众多的、直径达1o-2o公里的撞击坑;而cp则是分布有少量撞击坑的平坦地区。这种基于撞击坑密度(及与此相关的地表年龄)而进行的撞击坑地形细分支持了认为土卫二曾经历过多阶段的地表重塑的观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