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如玉 第五十四回 耕读传家-《诛魇》
“老太公嘴碎多问一句,看公子气度不凡,怎么是自己一个人来的这里?”老者从秦慕风所问,自然看出他非此地之人。
“老人家,我欲去鹿门书院,只是不知其中门道,前几日因缘巧合,得一位老前辈指点,让我来此地求助,叨扰了。”
“鹿门书院啊,村中确是可以引荐,只是……虽然你刚刚为我们消弭了一场祸事,有副好心肠,但还是冒昧说一句,毕竟不是知根知底。”
“是我冒昧了,不过那位前辈说此物能用的着。”秦慕风从怀中掏出扁石,放在老者手中。
“这块石头是?”老者摩挲着平平无奇的扁石,不知何意,但一翻转过来,自若的神情瞬间隐出一丝惊奇的喜色,而后一个定神又不着痕迹的掩饰下去,“既然是这样,那先在这边留几天吧,刚好后天我们举办庙会。”
“谨遵教诲。”秦慕风当下一喜,心知老者留他,自然要是在这几天对他考察。为这鹿门书院耗费这么一大番功夫,乃至于连寻找家人的事都先放到一边,除了读书修心以外,更因为当日秦朗清临走前附在他耳边的话语:或有大机缘。
既来之,则安之,秦慕风当即也就遵从了村内的安排,对于村民们忙于筹备的一应事宜,秦慕风本想帮手反闹了笑话:扎盘龙时,忘了给竹骨相接处固定,生生将根竹条弹出老远,只觉自己笨到碍手碍脚,不好意思的打声招呼,自去瞻山庙内游览。
行到庙前,只见两边侧门的牌匾各自写着“必先知之”、“毋自欺也”,秦慕风见了,想起适才的越帮越忙,一阵脸红。
瞻山庙,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乃为纪念晋时诗僧帛道猷而筑,帛道猷师从帛尸黎密多罗,精研佛学,素性率真淡泊,雅好林泉丘壑,人称其诗“有濠上之风”,曾结庐于瞻山之麓,研佛布道,吟诗唱和之余,为乡人施医赠药,颇具贤名。
后,帛道猷入天台不返,乡人以为仙逝,感念他施医赠药之德,就将他居住的旧庐改建为祠,铸像以祀之,称为“灵威王”。南宋乾道八年,乡人姚舜明之子、谏议大夫姚宪疏请于朝,诏封“灵辉王”,迁祠于村东,赐额曰“灵辉庙”,后称“瞻山庙”。庙内建有大殿、仪门、戏台,大殿两侧置有配殿,戏台两侧置有廊屋。
古戏台系单檐歇山顶建筑,屋脊塑有龙吻、三星高照,瓦将军为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左右两侧还塑有哪吒、杨戬,桁枋间饰木雕《群英会》、《卖草囤》等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石柱雀替为深浮雕《封神榜》,歇山顶下置有八角藻井,雕有工艺精湛的八仙。
台前后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楹联:“此曲只应天上有,其人都是月中来“、“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总有下台时“。联对把台上演戏与台下做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颇有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般的深刻寓意。
戏台与厢房过道立有屏风,上饰彩绘福、禄、寿三星,后面厢房门窗栏杆系木雕彩绘花鸟。【戏台描写抄袭嵊籍作家张浙锋《千年古村的繁华背影》】
步入大殿之内,三座楼阁般的神座气势恢宏,阁座盘龙绕柱,雕艺精妙,立柱与多根梁桁之间以斗拱相接,飞檐高悬,阁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好不气派!龛前两根石柱将大殿撑起,其上一副对联:“灵著名都画里瞻山崇庙貌”、“辉兮列宿社中衍族应张星”叙写着这个村落的辉煌。
正中龛内供的自是灵辉王,彩绘的法身坐像盔帽红绒,长须及腰,剑眉之下一双瑞凤眼,温柔的注视着芸芸众生;其后报身立像庄严肃穆,有明辨是非之法眼。
岳武穆与汉寿亭侯分列左右神座,虎目髯须不怒自威,浩然的“忠义”之气扑面而来,敬畏之余,也不由得对雕刻匠人的手艺肃然起敬。
分视大殿两侧,胁侍中有掌着书簿笔杆的文书、有手持竹笞的衙役、也有提着荷灯的仙姑、尚有托着如意的侍从塑像,各安其位,秦慕风逐一凝视过去,忽然现墙上尚有一则墨绿色对联,在这略显昏暗的殿中并不那么起眼。
“看四面云山有笔架砚屏罗列文峰供圣览,”秦慕风读毕只觉文采慧达,颇有于浓情山水的阔达之雅,忙跑到大殿另一侧,“惠十方恺泽应菊糕萸酒群欣元月答神庥。”
“哟,这副对联都被你现了!”老者笑呵呵的走进来,“我们这瞻山庙素来以签经灵验最为闻名,所以来此的善男信女都是奔着祈愿来的,一跪一拜摇出一签就完了,反而不知道这里的文风也是一绝啊!嗯,挺好,挺好!”
“老人家过奖了,不进这瞻山庙,不知此村之不凡,不知老先生可否作个介绍?”秦慕风道,虽然多年未读诗书,可见对联中的斐然文采,对了解这“瞻山张氏”的兴趣也陡然升起,老者欣然应允,拉着秦慕风开始讲述起来。
说起廿八都,就避不开姚氏一门。剡川姚氏,自姚文玘自北宋初年落籍永富的二百年间,文有进士姚勔、姚舜明、姚棐忱、姚景梁、姚宽。武有平定“方腊起义”浙东之乱的姚仲兼。尤其是姚舜明、姚宽一家,父子兄弟四人,以“剡川姚氏”为名,与被称为“眉山苏氏”的苏轼一家齐名。在两宋时期,至少嵊县范围内,是没有哪一个家族的声望能与之相匹敌的。
瞻山张氏始祖张伍,为姚舜明女婿,姚氏一门在平定方腊之后,因各种原因,都远迁他乡,张伍遵从姚舜明之命,就此定居瞻山西麓,故族以瞻山名,曰“瞻山张氏”。
而说到读书,则与风水有关,被誉为“剡西名社”的瞻山,挺然秀峙,形如笔尖,山下一带潺潺的溪水,因为帛道猷洗涤头巾的关系,被付以一个很诗情画意的名字“滌巾涧”。瞻山南有笔架山,西有砚屏山,涤巾涧环绕期间,三山一水并峙,成文房四宝之势。所以村中历来文峰鼎盛,但是读书也不以出仕为目的,而是以“耕读传家”为宝。
“所以对联中的笔架、砚屏实际上是两座山的名字,美景供圣贤观览,与下联菊糕、萸酒的享乐回应神明的庇护,上下两联又形成对应。”老者夸夸其谈,却也将对联看得明白,“实际上我们族谱中强调的‘耕读传家’四个字,与贵门吕氏‘传家两字耕与读’的家训实际上一模一样,这也正是南月哥让你到这里来找门路的原因。”
“南星阿伯……井头房的房长带了好多人来!”正交谈间,一个年轻族人连滚带爬的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