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野劲(求订阅)-《奶爸有植物系统》


    第(3/3)页

    鱼腥草也称为岑菜、臭荞麦、蕺菜,当然,它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大名——折耳根。

    这个范蠡拍马屁的故事真假不得而知,但从这个故事上却可以得知两个关于鱼腥草的真相:一:古人确实很早就已经食用鱼腥草了。二:鱼腥草自古以来就以‘臭’闻名。

    《证类本草》中记载:唐本注云:山南、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葅菜。关中和山南在陕西南部连接重庆湖北一带,而江左主要是指现如今的江浙沪一带。关中称之为葅菜的鱼腥草,山南、江左的人都喜欢生吃。

    后魏《齐民要术》里具体介绍了‘蕺菹法’,就是鱼腥草的做法:将鱼腥草洗净灼过之后,用盐和葱白配着一起吃。

    在以前,鱼腥草虽然以臭闻名,但总体来说,还是一道深受一部分人追捧的爱豆。

    但是,到了南朝左右,鱼腥草的演艺事业却迎来了危机。

    尽管现在也有很多人以为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养生疗效,但追溯起来,传统医学一度认为过量食用鱼腥草是有害的。

    南朝的名医陶弘景就在《名医别录》里提到,蕺草,吃多了会让人气喘,并把它归为下品药物。

    如果历史上仅有此例说鱼腥草对人体有害的话,那咱们可以当成是陶弘景受不了身边之人爱生吃鱼腥草,因而故意损坏鱼腥草的美名。

    但是,这鱼腥草致病的观点并非仅有此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宋代《证类本草》也有类似的记载,认为鱼腥草不宜多吃,吃多了会‘虚弱,损阳气,消精髓’,会导致脚气病,对小孩尤其有害。

    这里所指的脚气病并非人们所知的‘脚臭’。古人认为,这种病是由风湿之气从脚下传入人体所致,因而称为‘脚气病’。

    也许有人会疑惑,这鱼腥草明明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与那些以妖艳甜美之味掳获大众的凡尘俗物同流合污的小可爱,这样特别的它,怎么就被扣上了‘伤身’的罪名呢?

    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鱼腥草的生长环境实在过于‘阴暗’了。

    古人看到鱼腥草大多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地方,就觉得鱼腥草属于‘阴性’,吃多了就会导致风寒入体。

    于是,可怜的鱼腥草就这样被排挤了。

    但幸运的是,传统医学对鱼腥草的看法并不一致,而是各自u有着自己的天真想法。

    关于鱼腥草究竟是致病还是治病,传统医学内部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后来的人就想了,既然说鱼腥草是寒性的,会让人阴寒入体,那岂不是可以用来治疗‘热’病?传统医学认为人类长痔疮是因为肠道里的湿热之气堆积而成。尼玛,这不正是鱼腥草的专攻吗?于是,他们商定之后,就很愉快的把鱼腥草配去治疗痔疮了。

    对,一道美味,跑去治疗屁股了。

    而元代的医术《世医得效方》里就记录了用鱼腥草治疗痔疮的方法:将鱼腥草捣成泥敷在痔疮患处,再用一块烧红的砖片......自己脑补那画面吧。

    鱼腥草治疗痔疮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我料想,那烧红的砖片贴屁股上,定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用鱼腥草治疗痔疮的观点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清代《南平县志》‘药属’里仍有类似的记载。

    从被人嫌弃,到最终在痔疮领域站稳脚跟,鱼腥草可谓是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

    鱼腥草是很有斗志的爱豆,在药材类站稳脚跟之后,它还不满足,还想跨界演绎,于是,借着一场灾荒,它成功登上了人类的餐桌。

    当灾荒来袭的时候,饥肠辘辘无饭可吃的人们就顾不得这个痔疮药的臭味与致病原理了,在肚子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挖掘长在阴沟里的鱼腥草,并且将它端上了饭桌。

    《绍兴府志》就曾记载过‘丰年恶尔臭,荒年赖尔救’的民谚。

    不管鱼腥草有着会致病,会导致脚气病,还是有着用于治疗痔疮等等不雅之说,但它于国人而言,终究是一功臣。

    荒芜的年代里,它体内的粗纤维帮助人们抵抗饥饿,不可谓不伟大。

    到了现代,人们对鱼腥草的褒贬仍旧不统一,但不管怎样,凡事都要适量。

    鱼腥草的野味固然对现代不知饥饿且满肚子肥油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适量吃一吃没问题,多吃了先不说会不会得脚气病,但肯定会坏肚子。

    “你是从哪里得知这些的?”唐丽芬忽然间就对陈阳刮目相看了。

    初见这个人的时候,觉得他就是个普通农民而已,没什么特点,但随着接触,却现这个人其实还挺可爱的。

    ————————

    今天是我的生日,没有礼物,没有蛋糕,甚至没有人跟我说祝福的话……

    所以我跟自己说,生日快乐。

    另外,也祝盟主跨万爽生日快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