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不遗余力的支持-《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2/3)页

    “616车床便宜点儿,改装完大概也就六千人民币左右,前面那台设备比较贵,前前后后花了两万多。”说着庄建业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台设备。

    两个工人正在键盘上输入指令,随着控制箱上的灯光亮起,程序一个个被接通,随后启动,不一会儿便见电动门内火光亮起,旋即归于寂灭,等再次打开电动门,工人取出里面的部件儿,丁来湘这才现,原来里面是一台摩擦焊接机。

    不禁惊呼:“数控摩擦焊接机?你们才用了两万?知不知道同样的设备北方的航空一厂用了47万,还是美元!”

    说完,把头转到一旁的何明,痛心疾的说道:“不行,我这次回去一定要给部里写个建言,咱们独立自主,艰苦朴素的品格可不能丢,能用两万解决的事情,却用了47万美元,这不是浪费是什么?”

    何明听了没表态,庄建业更没接话,这事儿丁来湘这个象牙塔里的学者说说可以,何明和庄建业要是去说可就得罪人了,北方的航空一厂那可是国内航空业的扛把子,全国一半儿的航空厂都是人家一厂分出来的。

    不说别的,就是现在永宏厂真论起来还得叫人一厂一声爸爸。

    再说他们让丁来湘参观是展现实力的,可不是要去找人麻烦的,所以打个哈哈,就把话题给带过去了,丁来湘现自己的提议没人反应,也只能心里叹口气,不过也有生气,反而更加看重二十三分厂的能力。

    不等不要,靠着民用产品积累起来的资金,改造自己现有设备,用最好的资金,创造最佳的效益,所谓改革无外乎于此。

    当然,丁来湘更看重的则是三十二分厂独立研数控设备的能力,要知道如今国内航空业界飞机设计并不差,差的是航空制造技术跟不上。

    就拿歼9来说吧,设计阶段的各项指标就已经处在世界先进水平,结果国内的制造水平无法满足,设计指标远远高于实际的生产技术,从而导致歼9的起起落落,到现在落得个下马的结局。

    搞航空的都有一个梦,那就是把自己参与的飞机送上蓝天,丁来湘也是一样,所以他除了本身的学术研究外,格外关注生产厂的制造情况,这有助于他更加实际的思考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得到应用和推广。

    正因为如此,航空制造的方向在哪里,如何走,怎样做,老教授心里还是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尽管二十三分厂并不完全他心目中的那个原则,但能做到这个程度,多少也切合他的标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