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吴指南、四锅、五鬼和六邪活了这么久,也跟了赵蕤这么久,修的虽是道,不是佛。但天下一切事物其实都始出于太极,太极为一,也可说为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即是为‘道’。 道有多大?宇宙乾坤又有多大?其实这些个问题,庄子已经告诉了众人,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大到没有最大,小到没有最小,这就是道,也就是宇宙。 道即宇宙,宇宙即道。人也好,佛也罢,又或者是一粒沙石,一株草木,都只不过是‘道’中的一个‘相’。 万物皆道,所以无论是甚么宗教,又或者是甚么种族,其理都是相通的,都在追寻于‘如来’二字。道,没把天下事物给区分成三六九等,佛也没有,是人自己把一切事物给区分开来的。所以九州分裂,所以三六九等,所以寻不到‘如来’真身,所以都在‘相’中。 因了这些看似细腻,实则繁琐的区分,所以道已非道,佛已非佛。在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被那些一知半解的人,给扭误了原本的意思。 也因了这区分,所以,一个人他虽然很有学识,或者在某些方面很有技术,有或者在某方面他是个大师。可是,他却没有般若,即没有智慧。他为自己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技术而感到自豪的时候,佛祖和道祖,其实都在笑他不过是个行尸走肉般的皮囊。所以他不得成‘道’,也不得成‘佛’,永远活在一个‘相’字里。 自己,把自己,给束缚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佛以‘言法身行’的大般若劝解、引渡世人,道也以‘言法身行’的大般若劝解、引渡世人。可最终的最终,都败在了‘人心’二字上。所以到了后来,无论是佛也好,道也罢,都,只渡有缘人。 吴指南、四锅、五鬼和六邪虽没完全得‘道’,或者说得‘相’;也虽然没有那种真正的大般若。但是他们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行,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看破世间虚相;即拿得起,放得下。 一方是千年的修为,一方是植育了不知多久,多苦的人参果。说不要就不要,说撒手丢掉就撒手丢掉,说看开就看开,试问这份胸怀,几人可达到? 明明有半根手指头,可让他们当间一人恢复千年的修为,代价只不过是让六邪继续受那求生不成,求死不得的痛苦。但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拿得起,放得下,在他们眼中,千年的修为只不过是个‘相’。 知道自己即使得了这‘相’也没用,也知道连自己师傅赵蕤都无法救出六邪,自己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他们,亦知道这千年的修为,远远没有师兄弟几人间的‘情义’重要。 虽然说,千年的修为是‘相’,师兄弟几人间的情义也是‘相’。但在他们心中,后‘相’却胜过了前‘相’,这便叫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前‘相’高于后‘相’,而有人却觉得后‘相’高于前‘相’。孰轻孰重,正应了道家之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自己怎么去权衡。若用佛家里的话讲,那就叫做,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所以经了这事儿后,吴指南、四锅、五鬼和六邪的言法身行,都深深影响到了李白。有般若的人就是如此,不用人去说,去点明,他自己也能从一草一木间悟出大道理。 于是乎,李白也不再去纠结于其他琐事,更不去计较于自己的得与失。收拾好该收拾的,带上该带的,师兄弟几人就高高兴兴,屁颠屁颠的下了山,离开了诛仙观。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