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改进的关键人物-《琉璃满京华》
第(2/3)页
夏珂闻言倒是笑了:“你倒是一点不居功自傲,蛮谦虚的。”
夏晏清连忙再接再厉:“这哪里是谦虚,我是真不懂,只不过胡乱有了个念头。您是不知道,方大人和那些工匠才叫厉害,只不过听了一耳朵,就又是轴又是瓦的,居然就把东西做出来了,神奇之极。”
“你如今的生意做得大,手下管束的人也多。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妥善任用,极好。”夏珂并未再多说什么,不是他真的认为自家女儿不懂,只是胡乱兴起个念头。而是他觉得女儿的这份心性、这份豁达,难能可贵,还是继续保持为好。
遍观史书和各种杂记,很多神奇新型工具在制作上没有多难,不是工匠们手拙做不出来,而是没见过的东西,他们想象不到。
就像夏晏清说的这个轴承,若是没人提点研制方向,方朝生和曲江等人,以及后辈若干年的车夫和工匠们,浑浑噩噩过上几十、数百年,怕也不会生出这种构想。
也就是说,能兴起这个念头的,才是推动新型器物最关键的领头人。
就像很多读书人,写字、做文章大家都会,但都是遵循着前人留下的经史典籍来做。想要自己领悟出一种思想和学说,何其难也?这种人通常会被人尊称为圣人。
夏珂在玻璃问世的时候就有感觉,庆元年间在历史上,也许会有特别的一笔。如今有了乌金石、还有这种更加行走轻便的车辆,大梁朝也许会被庆元年带到史上少有的兴盛期。
若再多些记载,说不定,自家女儿的名字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另外,还有女儿的这份豁达和清透,也极为难的。别说是女子,多少饱读诗书的学究,居高位的重臣,也少不了有些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好的。在功利面前,都会拼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想到女儿的豁达,夏珂忽然想到,他似乎忘了些什么。刚才他讲述皇帝早朝处理的那几份折子,其中有朝廷将要对乌金石统一调配。
说是调配,其实也就是由朝廷决定,乌金石应该卖给哪些人。
以后的乌金石,邵毅和清韵斋只负责挖掘运送,送抵京城之后,只管结算乌金石的基础价格。再之后,无论乌金石卖多高的价钱,卖出去多少,那都是由户部来赚这个银子,填充国库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