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崇祯八年》


    第(2/3)页

    远在南京的李邦华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具备了做首辅的资格,但过于忠直的性子,恐怕不会为皇帝所喜,左都御史这位子就是最为适合他的。皇帝虽然很器重他,但怕是不会让他入阁,顶多加荣衔就是了。

    若是朱由检知道温体仁现在的心思,肯定会给他竖一个大拇指,老温的猜测与他所想的几无二致。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来年增补阁臣后,温体仁的首辅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做下去,等到孙传庭等人在几年之内理清了如何执政的思路,也从中摸索到阁臣所需的经验后,那才是温体仁致仕之时。

    孙传庭的确是朱由检心中认定的首辅最佳人选。

    按理说首辅之位应该给处事更加圆滑、手段更加柔和一些的洪承畴,但朱由检对这位被列入贰臣传的臣子有着抹不去的心理阴影,尤其是与孙传庭、卢象升这种忠勇刚烈的名臣一对比,洪承畴的形象顿时矮化了一大截。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后朱由检认为,当下的大明刚从多年的战乱中走出,还要面临着持续天灾的恶劣影响,江北之地可以说是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

    此时的大明顶层人物,需要的不是那种守旧保守的官僚,而是勇于任事、敢于进取的开拓之臣,孙传庭的性情能力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只要有自己给其强有力的支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在十年之后,使得大明北境初现大治的雏形。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重要部司的职能都要进行微调,以便使其职责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quán    bǐng极重的都察院便是首先需要调整权利的部司之一。

    在加大都察院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制订相应的章程来约束言官们的权利。

    自唐朝的牛李党争之后,历朝历代的文官们便形成了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各种手段相互攻击的恶劣作风,而各个时期的言官们都在这些争斗中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

    因为言官们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战斗属性和特权,那便是可以风闻奏事。

    这种特权被文臣们给与了无限放大,也凭空产生出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而很多名臣良策都倒在了这种带有无限恶意的攻击当中。

    朱由检认同后世的普遍观点,他认为,这个风闻奏事的特权更像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