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崇祯八年》


    第(2/3)页

    他老人家深知流民太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多大,所以他最怕天下人舍家撇业地四处流动。

    太祖认为,老百姓跑来跑去,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容易出乱子。

    要是大明的老百姓美食都出来瞎逛游,说不定在有心人的蛊惑下,就能啸聚山林、扯旗造反,严重威胁到老朱家的大好江山。

    太祖登基之后,最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将老百姓限制在自己家里,不让他们迁徙流动,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纳税便好。

    于是乎,大明的路引制度很快便出台了。

    路引制度是与大明律挂钩的。

    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办事吗?可以,先去衙门说明理由。

    如果理由正当,官员可能会批准,让你登记备案,发给你一张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写的路引,上面盖着大印,写着你的名字、年龄、籍贯、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携带的物品。

    有了这张路引,你才可以去百里以外旅游、经商、求学、探亲;没有这张路引,一经官府查出,轻则打屁股,重则砍头。

    路引的格式是这样的:“某县某都某里某人,为告给路引事,因往某处买卖(或探亲、求学、远游),恐沿途经过关津把隘去处有所阻隔,理合告给路引,庶免留难,为此给引。”

    路引一般是长方形,横窄竖长,宽约半尺,长约一尺,用白棉纸竖排印刷,四角和左侧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写文字和钤盖大印。

    商旅出行,将路引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沿途穿城过关时,会有兵丁盘查;晚上住宿客店,也会有巡捕抽查。

    路引在手,万事皆休;路引若丢,那赶紧向基层官吏行贿,兴许人家会放你一马,否则按照律法严办,小命得丢掉半条。

    “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若有文引,冒名度关津者,杖八十,守把之人知情,与同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