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掩不住惊喜-《大海商》


    第(2/3)页

    后世皆知,李世民虽然得到了王羲之的绝品《兰亭集序》,也是朝夕不倦地反复临摹,却没有得到王家笔法真传,只能临摹个四不像。最后从梁武帝的书法入手,却也取得不错的成就。

    奥妙就在这里:王羲之的书法必须得到王家笔法真传,才能练到最高境界,至今依然如此。

    况且为什么兴奋不已?又不是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迹。

    关键在于,王羲之的作品传世的还有几件,梁武帝的作品后世未有一件流传,所以况且看到礼单上居然标有梁武帝的一件书法作品,眼睛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没看到真品时,自然无法确定是不是真迹,其实就算是看到,他也鉴定不了。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梁武帝既然没有真迹传世,也就没法鉴定这幅作品的真伪。

    尽管如此,况且仍然在全力压住心里的震惊和喜悦,不管真伪,只要是两晋南北朝的作品,哪怕是当时人临摹的梁武帝的作品,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接下来,他又一次震惊了,他居然在两份礼单中看到不少宋版书,最让他惊喜的是两份礼单提供的礼品中的宋版书,居然可以凑齐一套史书。

    分别是: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旧唐书。

    况且服气了,这两族看来真是有不可小觑的底蕴啊,居然有这么多宝贝藏在国库里,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当初金元两大王朝从宋朝皇室那里抢掠来的。

    估计这两族中无人知道宋版书和那些书画的价值,否则就是打死他们也不会送出来当礼物。

    这些礼物是无价之宝。况且当然不会去提醒他们,还是自己闷声大发财吧。

    对于塞外民族来说,这些书画书籍的确没有什么价值,至少没有变现的机会。他们之所以一直保留着,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古物象征着他们祖先的不世丰功,多少有些纪念意义。

    既然大明钦差不消停,玩碰瓷,想要国礼,那就拿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敷衍一下他吧。这就是两族可汗的真实想法。

    书画只在懂得鉴赏的人眼里才只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宋版书的主要价值就是校勘,另外宋版书一般而言都是孤本,绝难找到两本相同版次的宋版书,要找到两版相同的宋版书,比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难度差不多。

    两族送来的书画作品和宋版书,在行家眼里当然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但在不懂行或者一般人手里,真还没任何用处。

    前有五代十国的残暴血腥的杀伐,后有元朝的铁血灭绝,东坡所谓的斯文扫地尽矣,不足以形容这两场文化史上的巨大灾难,许多书籍都彻底绝迹,连带着绝迹的就是许多类的文化。

    另外,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因为一代代的手抄传袭,经常有以讹传讹的弊病,还有许多书,都是残缺的,这就需要找到一些孤本、善本来校勘完善,宋版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

    若是小说类的东西,哪怕毛病再多也没有问题,可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是先贤立意的作品,其微言大义就是错了一个字,都可能将后世学人的解读,领到错误的路上。

    因此,补足这些典籍,就是在完善中国文化,完善先贤立意著作的绝学。这也是况且激动不已的根本原因。

    宋朝是中国文化最为兴盛的时代,自宋太宗开始,就以文治为国策,更是倾注无数才子大家的心血,开始把先前缺失的典籍一一补足,朝廷开设了校勘馆。

    当时科举成名的许多大才子都是进入校勘馆做着完善古籍的工作,明朝也有校勘一职,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真正去做校书的工作,在明朝做校勘工作的是中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