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些基金经理陈逸倒是都知道,但是这些基金公司,陈逸也只是略有耳闻,有些甚至连听都没听过。连线?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连才是正确的。 陈逸凭借小聪明取了个巧,他凭感觉随便连线,之后在题的旁边写了一句话“说实话,这道题我不会,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我想要猜一下试一下,万一成功了呢。但是从一个负责任的研究员的角度来说,我必须要为我写的东西负责任,我必须承认这道题我不会。” 他希望HR能看重他认真负责的这一点。 第五道题问的是现在整个华夏有多少量公交车?陈逸看着这道题也只能无奈的苦笑。说实话整个华夏有多少公交车他怎么会知道?别说他不知道,陈逸觉得就算出题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 他在网上看过类似的问题,国外一家公司有一道比较经典的招聘题目是“他们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个窗户?”陈逸记得看过网上的解析,他记得解析说的是:这一类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回答上来,一般人谁也不知道这个数字。 很可能就连出题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想考察的是答题者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是否是开放的思维还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会不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所以陈逸将思考的整个过程写在了上面,整个华夏下有多少人,这些人假设每人每天坐几次公交车,一天的高峰时间段有多少时间,一辆公交车可以坐多少人,这样为了满足这个需求需要有多少辆公交车。 陈逸从供给与需求,实际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最终根据自己的估计给出了一个结果,看着写的满满的分析过程,陈逸觉得自己真的是十分机智,都想到了出题的人的意图,要知道作为学生,考试是家常便饭的事,根据题目推测出出题人想要考察的意图,有针对性的解答是事半功倍的事。 陈逸接着向后翻阅问卷,最后一道题是逻辑题,就是给出了一堆条件:有五个人不同国家的人,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喝着不同的饮品,养着不同的宠物,现在五个人排成一列,已知穿黑衣服的不养狗,养猫的喜欢喝啤酒…… 这一类逻辑题是大多数人都头疼的,虽然不难,只要有时间都能做出来,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笔试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充足,这就导致很多人心态很急躁,逻辑思维不是那么清晰的就会有急躁的情绪产生,越是急躁越不能冷静下来分析、思考。 这类题就不容易做出来,陈逸为人很是冷静,他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看、拼一拼的心态来的,所以他并不是那么胜券在握,所以并没有产生过多急躁的情绪,按部就班的分析、推导,最终没有用多长时间就做出了这道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