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叶二娘哭叫:“此事须怪不得方丈,都是我不好!是我爹爹生了重病,方丈大师前来为他医治,救了我爹爹的命。我对方丈既感激,又仰慕,贫家女子无以为报,便以身子相许。那全是我年轻胡涂,无知无识,不知道不该,是我的罪过。这……这……余下的棍子,由我来受罢!”一面哭叫,一面奔上前去,要伏在玄慈身上,代他受杖。 玄慈左手一指点出,嗤的一声轻响,封住了她穴道,微笑道:“痴人,你又非佛门女尼,勘不破爱欲,何罪之有?”叶二娘呆在当地,动弹不得,泪水簌簌而下。 玄慈喝道:“行杖!”好容易二百下法杖打完,鲜血流得满地,玄慈勉强提一口真气护心,以免痛得昏晕过去。两名执法僧将刑杖一竖,向玄寂道:“禀报首座,玄慈方丈受杖完毕。”玄寂点了点头,不知说什么才好。 玄慈挣扎着站起身来,说道:“玄慈违犯佛门大戒,不能再为少林寺方丈,自今日起,方丈之职传于本寺戒律院首座玄寂。”玄寂上前躬身合什,流泪说道:“领法旨。” 玄慈向叶二娘虚点一指,想解开她穴道,不料重伤之余,真气难以凝聚,这一指竟不生效。虚竹见状,忙即给母亲解开了穴道。玄慈向二人招了招手,叶二娘和虚竹走到他身边。虚竹心下踌躇,不知该叫“爹爹”,还是该叫“方丈”。 玄慈伸出手去,右手抓住叶二娘手腕,左手抓住虚竹,说道:“过去二十余年来,我日日夜夜记挂着你母子二人,自知身犯大戒,却又不敢向僧众忏悔,今日却能一举解脱,从此更无挂挂恐惧,心得安乐。”说偈道:“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说罢慢慢闭上了双眼,脸露详和微笑。 叶二娘和虚竹都不敢动,不知他还有什么话说,却觉得他手掌越来越冷。叶二娘大吃一惊,伸手探他鼻息,竟已气绝而死,变色叫道:“你……你……怎么舍我而去了?”突然一跃丈余,从半空中摔将下来,砰的一声,掉在玄慈脚边,身子扭了几下,便即不动。 虚竹叫道:“娘,娘!你……你……不可……”伸手扶起母亲,只见一柄匕首插在她心口,只露出个刀柄,眼见是不活了。虚竹忙点她伤口四周穴道,又以真气运到玄慈体内,手忙脚乱,欲待同时救活两人。薛慕华奔将过来相助,但见二人心停气绝,已没法可救,劝道:“师叔节哀。两位老人家是不能救的了。” 虚竹却不死心,运了好半晌北冥真气,父母两人却那里有半点动静?虚竹悲从中来,忍不住放声大哭。二十四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未领略过半分天伦之乐,今日刚找到生父生母,但不到一个时辰,便即双双惨亡。 群雄初闻虚竹之父竟是少林寺方丈玄慈,人人均觉他不守清规,大有鄙夷之意,待见他坦然当众受刑,以维少林寺清誉,这等大勇实非常人所能,都想他受此重刑,也可抵偿一时失足了。万不料他受完杖刑、传承方丈职位之后,随即自绝经脉。本来一死之后,一了百了,他既早萌死志,身犯淫戒之事不必吐露,这二百杖之辱亦可免去,但他不隐己过,定要先行忍辱受杖,以维护少林寺清誉,然后再死,实是英雄好汉的行迳。群雄心敬他的为人,不少人走到玄慈遗体之前,躬身下拜。 南海鳄神道:“二姊,你人也死了,岳老三不跟你争这排名啦,你算老二便了。”走过来向叶二娘的遗体叩头。这些年来,他说什么也要和叶二娘一争雄长,想在武功上胜过她而居“天下第二恶人”之位,此刻竟肯退让,实是大大不易,只因他既伤痛叶二娘之死,又敬佩她的义烈。 注: 佛教戒律,历代变迁不一。佛陀在世之时,印度僧众曾为戒律争执,有僧侣指责一盲僧行路,踏死虫蚁为犯杀生戒,佛陀解释:犯戒与否,当视本人心中动机(释迦牟尼教人,强调万事由心),盲僧踏死虫蚁全属无意,非有意杀生,因此并不犯戒。(详细辩论经过,在金庸译注之《法句经》中有记载,该书尚未出版)古佛教叙述种种因缘,常以动机(用心)为出发点。佛陀入灭后,佛教分为各部派,“说一切有部”为其中大派,有本派之戒律,但未为各部派共同认可遵行。各部派数次盛大结集,欲统一经传及戒律,均未得成功,盖戒律涉及日常生活,常因地理、气候、生活习惯而异。传入中国之印度古佛教戒律,主要者有《四分律》及《十诵律》,主要规定并不尽同,内容也极繁复,有一千戒、三千戒、二万一千戒,以至八万四千戒之别,因内容繁多,僧人极易犯戒,于是又有开、遮、持、犯四种不同情况,有的戒是开放式的,并不是严格非守不可,有的则必须守持;有的戒犯了之后,向同侣忏悔一下,即算不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