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节节抵抗-《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2/3)页

    陈锦揣度,仅凭这点人,明贼再凶,大概也不敢直接过河,孤军深入中原腹地。

    果真如此的话,自己最差的结局,还能保有大半个淮安府。

    届时,还能将总督府迁至邳州,或者海州去——看在产盐区没有全丢的份上,朝廷总不至于问他的死罪……

    然而,到达安东后,了解到的军情却让陈锦的勇气一下子泄了大半——他投入不少钱粮重建起来的黄河口的武备,几乎完全无用。

    驻守各城镇的漕兵一路望风而逃,不但蛤蜊港炮台一炮未放,连附近的庙湾、喻口、马逻各镇也是眨眼沦陷。

    他辛辛苦苦亲自督办的,安东练兵游击属下的一千多新兵,竟然直接作鸟兽散,练兵游击只带了十几个亲兵家丁跑回了安东城。

    陈锦心中暗暗懊悔,自己的所谓“梯次布防,节节抵抗”谋略,竟成了画饼!

    早知如此,还不如将兵马全部集结在河防上,以图全力一搏!

    不过,此刻再悔也已无用,海防既已丢失,黄河沿岸,便成了必守之地。

    形势,已经容不得他从容应对——事实证明,他对讨虏军进军速度的估计,同样有误。

    讨虏军攻下蛤蜊港等地之后,几乎未做任何停歇,既未“休整数日”,也没有“大掠三日”,居然马不停蹄,第二天便沿河而上,直奔淮安而来。

    然而,淮安府的兵力并不多,仓猝之间,也来不及再向庐州的洪大人求援,眼下成建制的,除了他自己的“漕标”营,只有河防水师营,以及一个新兵编练营了。

    即便加上从杭州等地逃来的军将官员们的亲兵家丁……七拼八凑全加起来,府城周边也才不到六千人。

    相比之下,明贼的兵力虽也只有数千,战船也不过百,但其中好几艘巍峨大船,上面都安有“巨炮”,显然,在河面上让水师营去正面迎战,必败无疑。

    于是,“火攻”这个主意,便成为了清军将帅的共识。

    计议定当后,陈锦便命人连夜四出,搜集民间商船和渔船,并吩咐张天禄备足干柴、桐油和火药,一早便开至云梯关上游,交由那个叫范师载的守关千总调度。

    得知火攻船队终于出发了,陈锦不由得轻吁一口气,淮安能否守住,成败便在此一举了!

    水师营的船队,依照他的命令一分为二。

    云梯关的那几条破船,尾随火攻船队,一旦火攻船将明贼舰队冲垮,就趁机顺流掩杀下去,扩大战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