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这些军队三产刚刚成立没有多久,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优秀的防疫措施,没有足够的药品,朱慈烺也不敢搞大型养殖场。 万一来一个猪流感,那损失可就太大了,所以一般一个养殖场仅有数百头猪,或者万只鸡鸭。 京城附近的养殖场主要集中在卢沟河附近,卢沟河后世并为一条永定河,在并流之前它就叫卢沟河,所以他上面的桥才叫卢沟桥。 因为整条河从城南流过,对于京城水质没有影响,至于沿河的百姓,朱慈烺只能给每个村子打井。 好在单纯的养殖业对于这个时代的河流自净化能力来压力不大。 现在京城附近驻扎的京营只有最新训练的这四万,加上讲武堂的八千军校生,压力不大,养殖场能提供三分之一的供应量。 朱慈烺自然不会去亲手教他们如何养猪,再从大明以后,大家养猪技术已经逐渐成熟,骟猪又不是什么高科技。 还有禽类养殖必备的孵蛋法,民间已经出现并且趋成熟。 宋元时期,家禽人工孵化技术上影牛粪孵化法”、“火焙法”和“汤法”。到了大明时期,家禽人工孵化技术已经形成并臻成熟。 这一时期的人工孵化方法影秉火孵”、“稻糠孵”、“马粪孵”,进一步又发展成“炕孵法”、“缸孵法”和“桶孵”三大有代表的人工孵化技术。 为了解决种雏孵化运输方面的困难,继而发明了“嘌蛋法”,使种蛋孵化到达饲养地就地出壳育雏饲养。 所以朱慈烺想开挂都没得开,大规模孵化不容易控制温度,反而是这种炕孵法的人工翻动更适合现在的养殖规模。 朱慈烺只不过是把以前只有开立秋两季孵蛋改为一年三季不间断孵蛋育雏,除了冬建暖房成本太大,其余三季基本能保证有鸡鸭养。 以前没人这么搞,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养的不一定卖的掉,现在有了新军这个稳定的客户,京城附近出现了不少专门养殖的养殖户。 当然大明还没有奢侈到一直拿粮食喂猪的程度,所以限制这些养殖户发展规模的是饲料的获得途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