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似成-《蜀臣》


    第(3/3)页

    幽州刺史张雄也好,青州刺史张喜也罢,都是中原豪门世家出身,常怀鄙夷边陲之徒之心。

    亦会嫉妒边人的功绩。

    但曹叡居于仰仗世家豪族安抚地方的心思,没有深究,亦如他们所愿。

    如张雄授意亲近之人上表诟病,他便将田豫调任来汝南。

    张喜上表诟病,他便不颁诏嘉奖田豫击吴船队之功。

    但如今逯式与文休之争成为了魏国损失、吴国得利的契机,让他心有警惕。

    既然这些豪门出身之人,喜争权夺利,私利重于国,那么他便将权柄授予那些出身寒门之人吧。

    但不管怎么说,东线与南线的战事消弭了,终究是好事。

    曹叡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以天子之威大致巡视徐州及扬州各郡县安抚人心,沿途下诏开仓粮救济因战事过冬之粮的黎庶;且督令各部守军严加守备,不可再让逆吴有可趁之机后,便归师雒阳。

    亦将目光投来了西线的战事。

    大司马曹真自从出兵以后,每旬日便有一表前来雒阳禀战事进展。

    这让雒阳的公卿们,常常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观点,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觉得已然进入冬季,以西北的气候,持有守势的逆蜀会迎来更多先天便利。

    如浇水成冰,加固城墙或营寨。

    如风雪加剧粮秣运送的难度,关中三辅服徭役的黎庶,恐会不堪其苦而聚众闹事。

    因而,他们的谏言,乃是曹真当集合所有兵力,去攻打依着河谷地利而守的逆蜀丞相诸葛亮部。只要将蜀丞诸葛亮的主力击灭,逆蜀便大厦倾颓,再不成患。

    另一方,则是完全否决了此建议。

    以蜀丞相诸葛亮谨慎的性格推断,既然胆敢出城池依托河谷而守,自然是有万全之计。

    绝非是以兵力优势便可击灭之。

    就如昔日的汉中之战一样。

    魏武领大军入汉中与蜀刘备争锋,但刘备依山落营,以逸待劳不与之战。

    最终魏武受限于千里运粮,以及将士久出无功而军心溃散,不得已退兵归来。

    是故,他们建议曹真继续坚持当前的调度。

    以兵力优势,分别攻打逆蜀的必守之地,迫使其不得已分散兵力,然后迎来“一处击破、席卷千里”的大捷。

    再不济,只要后将军费曜与魏平部,攻破逆蜀郑璞与叛将姜维扼守的别营,亦然是夺回萧关,让魏国从此可以无休止的进攻陇右。

    这两种分歧,各有所长。

    第一种是重实况,考虑到了地域及黎庶的因素。

    另一种则是重战略,不做“一战定乾坤”的奢望。

    亦谁都说服不了对方。

    天天争论,令曹叡无比烦躁。

    于他心中,自是偏向于第二种推断,任曹真无有掣肘的施展。

    但他不能宣之于口。

    就连曹真先前送来的私信中,都特地声称过,在战事开启后,请他莫要表态。

    因为军争胜负,没有绝对的定论。

    一旦无功而返,甚至是败北而归,只要曹叡没有表态,曹真至少能一人担下所有罪责。

    他年迈且疾病缠身,已然时日无多矣。

    所以他能承当,战败后的所有指责。

    如好大喜功、无谋祸国等。

    但身为天子的曹叡,绝不能承担。

    即位没多少年,且子嗣已然尽数夭折的他,经不起威信再度迎来打击。

    那会动摇了曹魏的根基。

    身为宗室的曹真,宁可背负千夫所指,也不愿意让这一幕发生。

    而且,在曹真最新一份上表里,也隐隐有大功竟成之言。

    逆蜀郑璞与姜维所守的别营,已然被费曜与魏平攻得岌岌可危了。匈奴左贤王刘豹的骑兵,亦完全断绝了阿阳城吴班部的驰援,萧关道夺回在即!

    更令人欣喜的,乃是逆蜀丞相诸葛亮部。

    在别营被攻一月有余后,他似是有放弃地利出河谷,领军驰援萧关道的意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