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兵至-《蜀臣》


    第(2/3)页

    问及战事,姜维没有再沉默。

    “若逆魏倾力来攻,我军箭弩矢等物仅能足三日消耗。届时,双方冒白刃,我军有车阵依托,以及子瑾麾下重步卒奋勇,应能守十日或半月之期吧。”

    才半月啊~~~

    郑璞听罢,有些怅然。

    不过,他也知道姜维的估算为何如此悲观。

    风雪停了,逆魏进攻没有了障碍。

    而且军中有了一次叛逃之事,谁都不敢保证其他士卒在绝望之下会有样学样。

    亦不能怪士卒们贪生。

    不管怎么说,敌我太过于悬殊。

    他们都以寡敌众坚守三月之久了,连军械都耗尽了都没有看到援军,绝望之下迸发求活的本能,亦无可厚非。

    又是一阵寂静。

    “唉.......”

    郑璞又是一声叹息,昂头看去了漫天星辰。

    觉得有了星辰点缀的苍穹变得好高,让人变得迷茫;也觉得今夜自己的叹息变得好多,“我原先期望丞相能晚些来,现今,反而期望丞相能早日来援了,呵~~~”

    闻言,姜维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

    却又什么都没有说便合上了。

    瞬即,微微垂下了头,随手拿起跟木棍拨弄着火堆。

    他知道,仅仅十天半月的时间,让丞相分别击破曹真部与外面困围的逆魏大军,机会委实太渺茫了。

    他也相信以郑璞之智,也会猜测到这点。

    所以,他心有些愧疚。

    若不是临阵练兵,或许就没有叛卒,亦不会被逆魏洞悉虚实之事。

    这时,恰好燃烧的柴火迸裂“啪啦”的一声,让几点火花漫舞在两人之间。

    也在瞬息之间,让郑璞将目光转了回来,“夜了,我等还是早些歇下吧,明日还需督战御敌呢。”

    但话方落下,便倏然发现姜维的脸庞在光影斑驳之下,变得忽明忽暗,看不清了原来的模样。

    扑朔,而又迷离。

    而他也慢慢抬起头,看着郑璞的眼睛,轻声问道:“如果......我是说如果,届时丞相援军未至,我愿意督军死战,子瑾可否带扈攀山而走?”

    “呃?”

    郑璞的神情,顿时一愕。

    看得出来,他是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愣愣的盯着姜维好一会儿,才展颜一笑,挥了挥手戏谑,“伯约何出此言?杀身报国之忠烈,我岂能让伯约专美于前乎!”

    但姜维没有笑。

    似是,他今夜就没有笑过。

    也没有言语,眼眸反照着火堆的亮光,直勾勾的盯着郑璞。

    半晌,眉目间慢慢堆起了愧疚,“子瑾,叛卒终究出自是我麾下;此番若是战败,非你之责。若你也战死于此,恐我九泉之下,亦难瞑目矣!再者,正值朝廷北伐用人之际,子瑾之才于我大汉乃翘楚也!安能不为国惜身?还请子瑾不做一时荣辱之念,留此身为大汉裨益、为丞相分忧。”

    郑璞默然。

    他很想慨然回绝。

    但不知道为什么,胸中的激荡挤到了喉咙里,却神奇的消失得无影无踪。

    让他心头泛起百般思绪,只能以沉默以对。

    毕竟他亲眼所见,大汉是如何从夷陵之战后一步步走到今日,见过丞相诸葛亮的须发慢慢被霜花染白,法令纹日益深刻。

    他知道,大汉的积弱式微,不仅是因为地小民寡的财力与物力。

    他也知道,在尘封的记忆里,许多如今熟悉的人在这几年都要迎来入土为安了。

    本来,他并不畏死。

    但在须臾之间,他倏然发现,他与姜维都死在这里很有负罪感。

    至少他就不曾想过,如此会给大汉未来导致什么样的变故。

    所以,他陡然觉得很难回答。

    因为,他更没有想过,自己要舍己为人。

    但有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没选择。

    “嗯。”

    沉默了好久,他做了微不可闻的鼻音。

    旋即,便声音悠悠而叹,“诚然,如伯约所言,我死在此处毫无意义。但伯约死于此地,于国又有何裨益?且伯约之才逊于我乎?彼逆魏谓我为‘疤璞者,魏之大患也’,绝无容我逃脱之说。以我的身手,攀过山峦已是幸庆,但若想避过逆魏匈奴游骑的搜寻,微乎其微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