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教我-《蜀臣》
第(2/3)页
原来是敦煌张家对重归大汉并不抗拒,只不过是迫于世俗忠义难作取舍。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
魏国待张家虽厚,但如今将兵马尽数蜷缩在金城郡,对河西走廊已然是弃之。
且曹丕代汉并没多长时间,河西士庶对被弃必然且哀且恚,张就即使有心报魏国厚恩,也难得将士死力影从。
“贵使之意,我知矣。”
伸手虚引那使者入座,郑璞笑颜潺潺而道,“敦煌张家素来以忠义著称,故西域戊己校尉于道路隔绝时,仍帅厉吏民不与叛贼为伍之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今张太守难抉择,亦是情理之中。至于两全之策,贵使且容我思虑片刻。”
言罢,便对与宴在席的诸葛乔微微颔首。
诸葛乔心领神会,径自举盏与那使者邀杯,言些河西趣闻等岔开话题。
趁着此时,郑璞便将丞相的招降书信铺展于案,垂目捋胡细细看读。
对于河西豪右的招降,丞相并不是一概论之。
而是根据他们权势大小、个人威望及性情等许下了不同的条件,郑璞要切切看罢,方能与张家使者深入作谈。
书信字数颇多,先是盛赞了张家的门风,将张家在河西大扰时的功绩比成了乐羊食子、李通覆家。随后便大致讲述先帝刘备再续汉室的大义,谴责魏武曹操的暴戾与曹丕代汉的不义,让张家弃魏归汉,并力再复煌煌大汉云云。
末了,自然便是落到实际的利益承诺了。
待遇很丰厚。
一者,朝廷将以全郡之功,封张就与张华二人为侯,食邑各八百户,且皆可荫一子入朝为郎。
其次,则是声称将为张家在成都起高第、赐田亩桑园,让他们拥有“蜀中养蚕织锦-西出玉门”完整的丝路利益。
最后,是官职的调整。
朝廷将征更年长的张华入朝为卿,以张就加侍中,留在凉州的金城或西平郡任太守;且郡内不设掌军长史,事务皆由张就独断。【注1】
若张就有意领军征伐,可改加侍中为授将军职,入属丞相中军。
当然了,敦煌张家需要以身作则,响应朝廷对河西豪右的“边人内迁”的诏令——将一半宗族迁入蜀地落户。
郑璞看罢,不由暗中咋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