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缉凶(终章):惨烈-《最终诊断》
第(2/3)页
他的病情比王贵还要重,从感觉身体不适开始,竟然硬生生在家里扛了一天半才被送进医院。治疗的不及时导致他心脏出了大问题,在抢救过程中还曾一度停跳。
杨英华改用了祁镜的抗生素方案后,17日下午就熬过了重症感染,慢慢从休克中挺了过来。但之前严重的心肌受损让他40岁的心脏看起来就像70岁一样,今后复杂心律失常、时不时的心慌心悸将会陪伴他终生。
稍重些的体力劳动都是不被允许的,否则到60岁的时候,他那颗心脏就会随时罢工。
不过没经历过多次换药的他,听力和肾脏方面要比王贵好些,唯一麻烦的还是暴发性紫癜造成的各种皮肤肌肉组织坏死。两根手指,六根脚趾,外加后背大片皮肤肌肉脱落在他身上留下了这场大战的沉痛印记。
也因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比起王贵两星期的住院期,杨英华用了整整53天才脱离危险期。
两人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也花光了两个家庭的所有积蓄。杨英华不得不卖掉在hanoi的房子,回国和自己的表哥再想赚钱的办法。
医生永远是个向前看的职业,在反思前期治疗不当的同时,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在下一次遭遇战爆发时应对得更好。
猪肉链球菌的感染造成的病程太过迅猛,菌群耐药程度相当高,几乎对国内一线抗生素全部耐药,其中只有万古霉素还能抵挡一二。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个菌,连万古都能耐药,医生该怎么办?
它的病程发展速度可不会给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足够的时间,说不定结果还没出,人就已经不行了。
王贵的病程记录成了重要的研究对象,每一次病情变化和应对措施都是临床工作上的知识财富。这些财富可不能仅仅存在于会议桌旁的十多位专家所有,必须发表刊登出来为更多人熟知才行。
黄兴桦和严虹一致决定联名些一篇病例报道,但让他们动笔是不可能的,最后这份“重担”还是落在了祁镜的肩上。
“这......”祁镜笑了笑,有点没想到。
“怎么?还不乐意?”黄兴桦白了他一眼,“又不是让你白写,一作给你留着的。”
“这不太好吧。”祁镜看了看坐在一旁的严虹,笑着说道,“要是没有严主任扎实的支持治疗做基础,我们可没那么多时间一次次试药啊。”
“一个感染性休克的病例报道而已。”严虹说道,“对于我内科来说,这种情况实在见多了,期刊上到处都是,实在没什么好写的。”
“要不我和严主任同属一作,然后黄所长做二作+通讯?”
“得了吧。”严虹压根没把一篇病例报道论文当回事儿,看了看一旁的黄兴桦,建议道,“国内很看重首位作者的位置,上头那些人又看不懂名字后‘*’的并列关系,只认头一个名字是谁。所以你就别纠结了,事儿先这么定下。”
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对于其他主任专家来说也是一件小事。
危重症的主任本就经常接触感染性休克,无非就是菌种不同罢了。而传染病学的那几位早就退出了临床一线,搞起了科研。
对付微生物,临床能做的事还是有限,主要的发力点还是在幕后的实验室里。这就是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研究它们的编码序列和药物作用机制才是他们的主要方向。
如果祁镜现在抢的是份科研论文一作,他们未必答应,但现在只是个病例而已,无所谓了。
“严主任说得也没错,从诊断到抗菌治疗都是你的功劳。”黄兴桦接过了严虹的视线,继续说道,“我做个二作就行,通讯给老爷子吧。”
通讯作者也就是作者名中倒数第一的位置,是总管论文课题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在硕博论文中,一般会给导师。
不过,黄兴桦作为新任的疾控中心所长,份量已经够重了,完全当得起一篇病例综述报道的通讯作者。这时候放低自己的姿态,把位置让给黄玉淮,不得不让老爷子心里闹出些想法。
老头想说什么,但看场面不太对,还是忍住了:“我无所谓,你们看着办。”
“那事儿就先这么定了。”
病人解决,讨论也已经结束,黄兴桦轻轻叩了叩桌面,拿起茶杯起身散会,然后就往门外走。黄玉淮看了儿子离开的样子,也起身抓起了自己的背包跟了过去。
祁镜没想到这次来明海医疗大会,收获最大的竟然是这个病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