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我还是很善良的-《最终诊断》
第(2/3)页
2016年,浙江大学成立“儿科人才培养基金会”,希望通过社会基金等形式,为儿科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很快,香港邵逸夫基金兑现承诺把捐赠给浙大3000~4000万港币,用于浙大儿院人才培养,并追加7000万港币,总共1个亿港币,系统地用于儿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
“这1个亿资金使用灵活度比较大,儿童医院提出需求,经过基金理事会批准通过即可。”舒强说,目前这笔钱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医院在“十三五”期间引进了六七十位科研人才,这笔资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撑,避免影响医院内部医生的收入和绩效。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最大力度吸引争抢人才,浙大儿院对人才的引进政策,既有共性的高薪引人,又有个性化的“一人一策”,万一在博士期间科研产出不够、能力尚有欠缺,允许有过渡阶段。
此外,像即将开建的莫干山、义乌两个院区,在和当地政府沟通时,医院也谈到了人才培养经费,两地政府最终在建院区之外,还分别答应支持儿科人才培养的经费,分别斥资几个亿。
“这些资金也将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毕竟两个院区在3年内建成后,需要大批医生,而这些医生不可能从目前院区调过去,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要花钱来引进医生、培养医生。”舒强说。
至于个人捐款,舒强院长透露,医院正在争取更多爱心人士来帮助医院发展,目前已有进展。“如果事情进展顺利,获得的捐款也会同样用于引进、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等。”
凡此种种,医院多方化来的缘,将着重投入到以人才为核心的项目上。目前亦取得一定成效,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共引进60多位科研人员,包括兼职、双聘、全职。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医院跟企业一样,每年靠医生、护士辛辛苦苦看病治病挣的收入,如果仅仅指望这笔钱来养科研人员,一二十个养的起,上百个是绝对养不起的。”舒强说。
你敢不敢砸金3000万引入机器人?
对于舒强来说,创新不是可选项,是必选项,尤其是晋级国家儿科医院第一方阵之后。
“能在第一方阵的医院,基本上医疗、教学、科研水平都差不多,我们只有全方位创新,才有更好更快发展的机会。”他说。
而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来进行临床技术突破,可以体现浙大儿院在“创新”上的迫切和魄力。
2020年,浙大儿院决定投入3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系统。在此之前,业界对于小儿外科是否适合开展机器人手术是打问号的——因为既往用于儿童的机器人手术,首先量很少,其次多是在综合医院使用第三代机器人做的,由于医生缺少经验,加之手术器械比较笨重,致使很多医生认为机器人手术只适合大龄儿童、而禁用于小龄儿童。
所以当时即便在浙大儿院院内,对于该不该投出这笔3000万,也是观点不一的。在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系统之前,舒强带领团队谨慎地做了多方调研:
首先是达芬奇在小儿外科领域运行的可行性、必要性,医院领导班子和院内院外的专业科室、专家进行了多轮讨论分析。
其次,论证经济性,一套设备投入3000万,引进后每年能做多少台手术?手术量是否能达到最低要求?
最终经过重重分析论证和估量,尽管依旧认为存在一定风险,但医院领导班子还是拍板:引进!
“创新,有时拼的就是胆力。”舒强说。
引入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后,医生更直观全面地感受到了机器在很多方面比第三代有很大改进,比如械臂更加精细。于是在对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后,浙大儿院于半年时间内在国内儿童外科领域率先开展多学科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目前完成360多台手术总量,并在肿瘤、泌尿外科、普外科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心脏外科团队完成了全国首例PDA结扎机器人手术;
泌尿、肿瘤等多个学科利用四代机器人吊臂灵活、器械适应性强的特点,实现经脐单切口机器人手术;
新生儿外科开始探索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机器人手术治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