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私聊-《最终诊断》


    第(1/3)页

    【587,588都改了,588要等明天】

    今年是胰岛素诞生100周年。1921年,班廷和贝斯特医生首次从狗的胰脏中提取了动物胰岛素,并于次年将其成功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从此,糖尿病不再意味着死亡。

    然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其控制疾病的过程就能一帆风顺。百年来,初代药物副作用、战乱与种族歧视、意识形态危机等原因,成为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治疗的重重障碍。这其中固然有悲剧,却也不乏温情和激励人心的故事。

    在日前举办的2021北京大学糖尿病论坛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甄橙教授分享了她与学生的研究成果,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糖尿病患者——伊娃的故事。特殊的是,伊娃抗击糖尿病的经历正是在中国上海开启,而“二战”“大屠杀”“犹太隔离区”“自制胰岛素”等元素又增加了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

    社会歧视是全球糖尿病患者,包括中国糖尿病患者一直面临的一大困境,现在依然存在。伊娃作为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崇多年的模范患者,甄橙教授认为,这个承载了一段中国历史的外籍糖尿病患者的故事,同样能给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带来勇气和启示。

    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伊娃(eva    saxl)本是一位生活无忧的女孩。她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共和国)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之家,在英国和瑞士完成学业,掌握7国语言。19岁,她与远房亲戚维克多(victor    saxl)结婚,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一切美好都被战争打破了。1940年,德国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反犹情绪高涨,犹太人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伊娃和丈夫维克多逃至意大利,在那里与300多名犹太人一起,坐上了“绿伯爵号”远东航线。终点站是无需入境签证的中国上海。

    在二战中,包括伊娃父母在内的整个家族,63人死在**集中营,只有11人幸存。而在上海,受过良好教育的伊娃和维克多,分别当上了纺织工程师和语言老师,准备定居上海。

    然而,一年后,伊娃出现了多饮水、易疲劳、体重下降等症状。就诊后,被医生确诊为病情较重的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

    当时,胰岛素被发现已近20年,上海的医院、诊所、洋行和药房都有胰岛素出售。但鉴于当时糖尿病尚无分型,医生对胰岛素的剂型和剂量仍普遍没有太多经验。加上没有一次性注射器、没有快速简便的血糖监测方法,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疾病。

    每天,和许多糖尿病患者一样,伊娃要自己称量食物、给玻璃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保养。每天早上,丈夫维克多都帮助伊娃注射胰岛素,晚上要求伊娃自己练习注射。管理疾病之余,伊娃坚持工作,同时还给上海的外文报刊撰写文章。

    “在当时,病人做到严格管理疾病很不容易,但是在丈夫的监督和帮助下她做到了。”甄橙教授表示,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照料都是非常重要的。

    好景不长,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胰岛素生产技术原本就落后于他国的中国,进口胰岛素供应几乎中断了。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开始对胰岛素进行统一管理分配,但至1942年6月,胰岛素还是几乎告罄。

    当时,工部局官员、临床医生、患者、家属都在积极想办法,上海工部局甚至向日方提出了申请,但没有回应。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驻中国代表向上海工部局提出,需要每个月向留在上海的英国和美国糖尿病患者提供胰岛素。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自己生产胰岛素以解燃眉之急。

    当进口胰岛素用尽,伊娃开始换用本土胰岛素,之后,她的病情开始恶化。1942年9月,维克多写信给工部局卫生处:

    “完全没有效果,我妻子的健康受到极大影响……昨天注射了双倍剂量的胰岛素,我妻子又出现了大量的尿酮体……请求您帮我们找到进口胰岛素或其他合适的本地产品……请求您关注这个问题,帮我们走出这个绝望的困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