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骆驼计划-《大宋铁甲军》
第(2/3)页
“有古怪,调查清楚再做打算,好了,太晚了,该休息了。”柴林说。
跑了大半夜也疲劳了,阮小二安排了房间,柴林等三人安歇不提。
天刚亮,柴林三人乘船赶奔粮食加工坊,这个加工坊位置不显眼,而且全部用的是沧州调来的工人,竟然没有被董平发现,一船一船的稻米上岸,运进去,一船一船的大米运出去,一片繁忙,除了赚取加工费,还获得了巨量的稻糠。
院子比较大,占地十几亩,机器也分散。
就加工三种粮食,小麦、谷子、稻米。
十几头健壮的毛驴在圈舍里悠闲的吃草,也不用辛苦的干活。
马灵挺纳闷,说:“粮食坊毛驴不干活,在休息啊。”
柴林说:“这些毛驴是拉大车给城里各粮店送粮食的,最近不是跟董平闹僵了,要保持低调,所以暂停了为城里送粮食,咱们这粮食坊主要是代加工,为各大粮食商行加工精粮。一天加工十来万斤粮食,光下脚料就两万多斤。”
“一共十二台机器,每天加工十来万斤的粮食,这产量也是厉害极了,哥哥要这么多下脚料是饲喂马匹吧。”马灵说。
柴猛说:“哥哥要实现畜力化,也就是耕地、拉车、驮东西全部用牲口取代人力,这就需要大量的牲口,牛马毛驴骡子,多方面发展。”
马灵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情,说:“我曾到过甘州、肃州一带,也就是西夏的贺兰山附近,那里的骆驼铺天盖地,数以十万头计算,当地牧民非常渴望把骆驼销售出去,当地大部落欺压小部落,小部落获得铁器、茶叶非常困难,咱们可以把他们那边的骆驼贩运过来,给商队来运输货物还是很方便的,载重量可比骡子大。”
长途运输骡子也就驮二百斤,但是骆驼可以驮三百斤。
“是个重要发展方向,许多地方除了官道,小路跟本不通马车,咱们没那么多骡子,可以用骆驼来凑,等训练完成了,我安排段景住兄弟的商队去联系联系,尽快实现咱们的畜力化。”柴林道。
贺兰山附近是重要的骆驼产区,号称骆驼之乡。骆驼虽然号称沙漠之舟,但是并非只能在沙漠用,丝绸之路上跑长路的商队基本都是骆驼,精挑细选的健壮骆驼可以驮着三四百斤的货物每天行走一百多里。而且骆驼的耐粗饲料能力无与伦比,饿极了它们连仙人掌都敢吃,在沧州、在山东一带骆驼简直是如鱼得水,活的太滋润了。饿了马路边上吃点野草,渴了小溪里喝些谁,精料需求量极少,比骡子还省饲料。
马灵说:“千里经商只为钱,只需要放出风声去,说需要大量骆驼,我相信许多商行都愿意做这生意。”
柴林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只要有利可图,大量的骆驼会被贩运过来,不过沧州靠海,海运太方便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