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4 大同世界(第二更)-《五胡烽烟》


    第(2/3)页

    以前文易觉得望乡村的人学问应该很深,可真正了解过之后才知道,也就比普通读书人强一点。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流放,小一辈缺少同行交流只能闭门造车,最后就是越来越差。

    整个唐国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读书人就只有一个甘宪,所以对于法家典籍的解读是进展最快的。

    别的书籍解读,还停留在学习阶段。

    这时郭吉廷出列道:“大王,臣在流放期间倒是认识了一些被流放的读书人,其中有一些学问颇深。如果您允许,我可以写信尝试招揽。”

    文易意外的道:“哦?若真如此那再好不过了,郭中丞尽管写信,我派人去寻他们。”

    郭吉廷欣喜的道:“是。”

    其余人都纷纷皱眉,明显不想看到这种情况。但国家确实缺少优秀的读书人,他们也不好阻止。

    他们倒不是反对从外面招揽读书人,而是不想让郭吉廷招揽。

    郭吉廷在唐国就是孤家寡人,连他的直属部下都少有和他亲近的。除了甘宪不偏不倚之外,可谓是满朝皆是政敌。

    他招揽过来的人,不出意外都会成为他的盟友,讨厌他的人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文易也知道这一点,他倒是无所谓。只要是真的有才,用了又何妨。

    下朝后郭吉廷迫不及待的给了文易四封信,但没有封口,原因很简单,要等文易检查没有泄露机密之后才能送出去。

    文易也没有故作信任之类的,当面打开了书信。

    然后询问了这四个人的情况和喜好之后添加了一段话,让他重新誊抄了一遍。

    这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寒门出身学问深厚,对士族多有怨言。

    对付这种人文易也算有了点心得,他添加的这一段话只阐述了两个意思。

    一科举选官制度;二建立大同世界。

    这两条对于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大杀器。

    第一条是给他们公平当官的机会,第二条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建立大同世界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有实际的施政方针。

    文易根本就不用画大饼,把唐国现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描述一遍就可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