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版内阁的缺陷(第一更)-《五胡烽烟》
第(2/3)页
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大家都能说的头头是道,难就难在要串联在一起成为体系,即便他有前世的知识也很难。
还要考虑时代问题,写的太超前了别人理解不了,甚至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写的肤浅了没有意义。
既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还要能让这个时代的人接受理解,难上加难。
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写这本书,越思考他就越觉得自己的知识浅薄。
所以私下也一直在研究先贤的经典,体会他们的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他敢写论语正义,敢对其他经典的注释提意见画框架的原因,他是真的研究过。
有时候他自己都惊讶,上辈子读书那会儿他要是有这劲头,不说博士生,985211的研究生应该没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也确实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会儿就算是把竹林七贤复活他也能上去辩论几嘴。
最关键的是,他终于找到了那条‘线’,那条把所有想法和观点串联在一起的‘线’。
所以他决定着手编写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展示给大家看,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
不过他并没有声张,平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只是把空余时间抽出来写书。
慢慢的他开始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内阁,减少露面的时间。
一方面是抽出更多时间写书,另一方面想看看自己打造的这个内阁到底如何。
前面已经说过,在皇权时代明朝的内阁制算是最优秀的制度之一了——君主立宪制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皇权时代了。
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听政,朝廷照样运转,也没有培养出足以改朝换代的权臣。
等皇帝想亲政了,很快就能把权力收回来。
其它朝代的皇帝看到这种情况,估计眼珠子都要红了。
但文易并不知道明朝的内阁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只能照猫画虎,他也不知道自己搞出来的内阁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干脆就趁着这个机会检验一下。
当然,军权始终握在自己手里,这东西可不敢撒手。
一开始群臣表现的还很不错,但没多久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主要来自于各部门配合运转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职权划分不够分明。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文易果断出手,进一步细分了各部门的职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