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群鸦乐园》
第(2/3)页
从剧情的角度。
读者有不知道你是怎么设计世界观的,有些情报只有你知道,信息差之下,读者对剧情的理解也和你不一样。
最危险的就是,原本作者有自己的大纲,但是,读者并不知道,在对方的理解下,走的是另一条线,并且以此作为评判标准。
要是作者受到了读者的影响去改变大纲、改变剧情,就是最危险的状况。
当然也有读者的想法比作者好的情况,毕竟作者也不是全能,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情况很少。
去听读者的意见,往往是坏影响比好影响多,自己的想法和“新想法”冲突,弄得一团糟。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本身水平有限,又不喜欢用那些商业上的成熟写作桥段,造成我写的书剧情起伏上趋于平淡。
我有什么缺点我还是明白的,不至于不了解。
只是原先是任性,并没有改的动力。
现在就更是如此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入土,当然是写自己想写的优先。
说到这里,也得谈谈这本书本身的事情了。
书的雏形是在夜鸦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老书友,应该能够看出来我一路关于“精神”、“意识”这个素材设计的发展脉络。
初步形成,其实也是夜鸦。
如果没记错的话,是我把哈利波特的阿尼玛格斯和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搞混的事情。
夜鸦那本多元题材,本身就涉及多种神话。
因为阿尼玛这件事,我开始疑惑,我自己引用的,我看到的各类神话传说、历史,有没有讹传畸变?
我写出来的这些东西,被读者看到的时候,他们理解了多少?
然而,明显可见的是,表达和理解,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的判断。
就像同一个神话,同一段文字,两个作者理解到的内涵不同,以其为原型创作出来的东西,也有差别。
但是,读者能具体地分辨出来具体有多少不同吗?
不,作者也做不到。
我是a书的作者,我知道a书怎么运用这个素材,但是我不知道b书是怎么利用的,有什么含义,毕竟,我对于b书来说,也是一个读者。
而在“神话”面前,也一样。
我喜欢乌鸦,对于乌鸦衍生的各类民俗、文学、神话形象都大致有了解,但我也不确定我的理解到底有什么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