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姐姐上班了-《森工记忆》
第(2/3)页
母亲说:现在家里穷,不想点办法,还真的只有喝西北风了。
父亲说:没有过不去的坎。
母亲说:你们不认真读书,就只有喝西北风。
三句话不离本行,母亲现在什么都要往读书上联想,她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更好的生活就是到内地去,回老家去,衣锦还乡是每一个游子心底的梦想。老一辈已经没有办法了,当年是一腔热血投身于祖国的建设,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在乎自己的处境,越艰苦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越能显出高尚的情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他们是扎下根了,却成为了被国家遗忘的角色,他们的奉献和所受的苦难,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回报,越奉献越划不来,当内地和山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期望慢慢地落空,激情逐渐地减退,代之以一种失败者的灰色情绪笼罩了他们。
森工今非昔比,已经出现了“双危”(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迹象,便开始执行“双退”政策,男满46岁,女满40岁,因病不能坚持高海拔林区工作的,经本人申请,可以批准退休,年龄不够,工龄满10年的,可以批准退职。母亲40岁就作为家属工从五七社退休了,也只有很少的一点生活费。
父亲说:成龙成虎是自己的努力,也是各人的造化。父母的能力也就这么大了,能养活你们就非常不错了。
如果说若干年前,在高原林区工作,工资高,福利待遇好,成为人们艳羡的职业,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森工走上下坡路。可伐林的急剧减少,国家的计划相应调减,洪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有人把这一切账都算在了数十年森工发展的历史上。
曾经有很多政策,比如在高原工作十五年父母身边无人照顾可以申请调回内地,也可以干部交流,但要操作成功,非一般关系不能成功。有的人好不容易调出去了,发现竟然还不如在山里,何况拖儿带母一大堆,你到哪里都是生活不易,便申请又调了回来。人们从愤怒到沮丧到麻木,成为一种常态,但人只要一息尚存,梦想仍在,于是所有的目光便汇聚到下一代身上,口口声声说一切是为了我们的成长,我们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他们梦想的寄托。
花花说:男的读书是为了挣钱养家,女的读书是为了教孩子。但我不是,我要工作。
花花的想法父母表示理解,这理解背后其实是认同。现在普及义务教育,读书的古锦人越来越多,参加工作的也多了起来,政策导向下的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那年代,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可以成为短平快的国家干部。考不上中专的才上高中,读大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