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经过化妆师的一番收拾,换上了二战美军军服的白奎因,显得颇为英武。 都说气质是形象的灵魂,经过了军姿训练的白奎因,从走出化妆室那刻起,就开始带入角色了。 配合沉稳的脚步和淋漓的眼神,白奎因周身都在散发着军人强悍的气息。 算起来,白奎因的表演技巧是兰迪教的。 而兰迪的表演方式则是早期摔角手中非常流行的角色代入法,具体实施类似体验派表演。 通过事前的研究和训练,再脑海中具象出扮演人物的经历、性格、习惯、爱好和人际关系,把自己完全代入到剧本的场景,真正地融入角色之中,彻底打破四次元的壁垒,将虚幻带入现实,进入表演的时候,他不再是白奎因,不再用白奎因的身份去思考,而是变成了需要扮演的角色。 摔角擂台就像是话剧擂台,没有准备情绪的时间,没有ng的机会,如果不用这种方式表演,很容易形成角色的割裂,让观众出戏。 但这种表演方式,也很容易让摔角手的精神受到影响,特别是扮演反派角色的摔角手,暴躁、易怒是常见的副作用。 摔角擂台上的shoot事件,有时候就是选手入戏过深造成的。 角色代入法和真正的体验派表演方式的差别就在于,入戏的时候设定的人物都是摔角形象,人物设定相比真正的戏剧角色更为扁平化,也可以说是“漫画化”,人物浅白直接。 白奎因没有学习过真正的体验派表演方式,也从未演绎过比较复杂的角色,他的两部电影中的角色,都算是比较好演的,即便遇到了一些困难,也能通过回忆记忆碎片中的原片提示自己。 《邦妮与弗雷克》之中的弗雷克,比较难表现的是对邦妮的那种相依为命的爱,结果因为和莎拉之间的点点情愫,让白奎因成功演绎出来了。 《恶人传》之中的警察比弗雷克还好演,电影开场时警察是什么性格,到了结尾依然还是一样的,甚至连完整的人物弧都没有。 现在再看《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等兵理查德·莱本”,尽管戏份不多,但人物还算饱满。 海滩登陆时,莱本勇敢无畏,率先冲过德军的机枪火网;营救队伍出现牺牲时,莱本也曾质疑,是不是值得用七个人的性命,去救一个还不知道是否活着的瑞恩;最后的战斗中,莱本自告奋勇端掉了防空机关炮,掩护大家退往桥头最后的防线。 一开始,他只是打算花两个月时间,和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导演,以及汤姆汉克斯这样的顶尖演员合作一次,近距离看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