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兴风作浪-《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之前二皇子棣王李祤去了西州,五皇子遂王李祎去了云南,皆是荒蛮之地。
现在把李禔放去汴梁,很多人心中就开始活络了。
关键给他配备的还是韦昭度、周云翼这样的重臣。
李晔望着殿中众人的异样的眼神,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但李晔真没有那么多想法,只是想看看亲生儿子的能力。
放在身边,永远都是窝囊废,朱友贞、杨渥都是明证,只有经过历练,才能体会创业之艰难,锻炼能力。
夺嫡表面是皇子们争锋,实则也是朝中各种势力的角逐。
安排了人选,还要施恩。
李晔又发下了一道诏令,“中原、山东久经刀兵,免赋三年。”
蜀中、湖南三年免赋期已过,田地恢复耕种,民生安定,现在轮到中原了。
大唐境内因为商路恢复,钱粮广进,已经不需要当年沉重的田赋,而皇庄的存在也保证了军粮的供应,稳定了境内的粮价。
肉食的引进,令将士对稻、粟、麦等主食的依赖减小。
百姓时不时能吃上一口肉,也减小了粮食的需求。
因为有辅军的存在,除了大规模的战事,基本没有征调民夫。
就算征调,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束战事,不影响春耕秋收,还提供一日三餐。
民间得到休养生息,生产力自然也就上来了。
唐末大乱,打碎了原有的秩序,人口大量减少,到处是荒地,各种矛盾也是空前减弱。
百废待兴之下,自然也是生机蓬勃。
李晔寻思着把粮赋降到一成,想了想,还是等以后扫平河北再说。
毕竟现在是积蓄力量的时期。
北面细作传报,河北的田税也是四成,听起来不高,但层层加派,苛捐杂税,兵头上下其手,真实税赋在七成以上,还有繁重的徭役。
也幸亏河北没有天灾,老百姓饥一顿饱一顿,也能挨过去。
这也是天下藩镇的常态,山东变民干翻了大唐,忽然发现日子并没有变好。
历史上最残暴的朱温,反而是五代最轻傜薄赋的一个君主。
长安。
曾经的感业寺香火鼎盛,但中晚唐之后,民生疾苦,佛门大兴,长安每一坊都有佛庵,感业寺头顶的光环也失色了。
皇帝定了僧籍,佛寺道观皆在宣教司的管辖之下。
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和尚尼姑的,没有宣教司盖印的度牒,哪怕是得道高僧,在大唐境内也不算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