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四方形势-《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只要在官府登记,便可减免一成的田税,领一头猪仔或者羔羊,这令很多人家都愿意生养。

    在古代没有娇生惯养,长到五六岁就是家中的劳力。

    河陇畜牧业的发达,令中土也享受到好处,每年有耕牛和驽马通过农社输送到中土,关中的普通百姓家也能见到马匹,关中百姓买不起耕牛,可以到农社租借。

    除了耕牛,铁制的农具也投入使用。

    减轻了农人负担。

    以前没有耕牛铁犁,一个三口之家能耕种二十亩就是牛人了,有了工具,能耕种五十亩。

    李晔解放生产力,也最大程度释放民间活力,百姓可随意经商,除了天赋,地方官府不得随意征收杂税。

    苛政猛于虎,苛捐杂税能令无数人家破人亡。

    文人们好不容易登上舞台,自然会珍惜自己的前程,除了背景深厚的世家文人,寒门子弟与武营子弟都还算清廉。

    皇城司就像一把悬在他们头顶上的利剑。

    皇城司与宣教司的触角也延伸到地方,知县、知州们不再是土皇帝。

    李禔检举裴庭、裴宽,也算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裴家人都保不住,更何况其他人?

    没有战争与苛政,大唐总体上是欣欣向荣的局面。

    周边各国都遣使来朝,倭人重新派了遣唐使。

    作为后世人,李晔心中始终有过不去的坎。

    倭人的来意也并不单纯,告了王审知一状,说王审知伙同海寇,劫掠九洲、四国等地,掳掠人口、金银,罪恶滔天,罄竹难书,要李晔严加惩办,还递交了醍醐天、皇的国书。

    言辞倒是恭敬,但恭敬中又能看出些许傲气。

    此时的倭国正处于平安时代,吸收了三百年大唐的文明成果,国力得到长足进步。

    李晔是天子,小本子自称天、皇,这不是白占便宜吗?

    也足见他们的狂妄。

    倭人来之前,应该是做足了功课,知道王审知属于地方割据势力,跟大唐有本质矛盾,来个借刀杀人。

    倭国使者的到来,也将倭岛纳入李晔眼帘中。

    西方能从内卷的循环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把目光放到了海洋。

    大唐若想从内卷的怪圈中走出来,必须看向海洋。

    地缘态势上,倭岛自古至今都是华夏的绊脚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