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帝的旨意很简单。 大致就是说自己所写的文章,乃是立意文章。 让大家向自己学着一点,不过事关立意,大魏王朝目前不需要立意了,所以先压一压,但不否认自己的才华。 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 皇帝有没有看自己的文章啊? 明明是建设发展,主张兴业的文章,为什么变成了立意文章? “皇帝不可能不看我的文章,绝世文章若是不看,这皇帝也做到头了。” “既然看了我的文章,就应该知晓我的目的,可改成立意文章,是为了......保护我吗?” 很快,许清宵想到了缘由。 除此之外,许清宵想不出第二个理由,那除非皇帝当真是瞎子。 但这不可能。 “朝堂争斗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吗?连皇帝都要小心?” 许清宵细细琢磨。 很明显皇帝不是傻子,所以宣布这个旨意,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 朝堂争斗的很凶,这是许清宵第一次直观感觉到了,否则的话,以自己的安国策,换做正常的王朝,皇帝早就拿出来各种吹嘘了,然后开始大办特办。 不这样做并非是不认可自己,反而是认可自己,可因为局势问题,想要先保护好自己,等时机成熟再动手。 刹那间,许清宵明白前因后果。 他是聪明人,大魏皇帝也是聪明人,甚至不惜用立意文章来吸引仇恨,用外部矛盾来解决内部矛盾。 显然按照女帝的想法,自己未来的路线已经被规划好了。 入京,当官,然后开始商议钱庄怎么搞,紧接着偷偷摸摸去搞钱庄,等准备就绪,直接开干,那个时候即便是满朝文武不答应也不行。 皇帝有一票否决权。 可为什么不现在就折腾,就是怕前期准备阶段,人家就开始给你使绊子。 你这个时候一票否决权,也不是不行,可后面怎么办? 不可能你一直耍无赖吧?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点,皇权不够稳固啊。 这要是够稳固,瞧瞧朱太祖,不服就杀,反对也杀,你不但要赞同,你还得表现的极其开心,否则也杀。 “七次北伐,女子称帝,这就是后果啊。” 许清宵大致明白了一些事情,他理解当朝皇帝,可理解归理解,不爽还是不爽。 立意文章。 这简直是要把自己往火堆上烤。 自古以来,文人争论最激烈的事情,就是立意。 立意。 君子立意。 大家信奉某位圣人之言,将其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努力奋斗几十年,结果你突然来个新的立意,要是延续这位圣人的立意,那倒没什么。 可若你推翻这个立意,人家怎么想? 这就好像前世,你告诉一个男人,这个世界上没有光一个道理。 信仰崩塌。 所以立意之争,在文人圈子涉及太大了。 不,不是太大了,而是毁灭性的争论。 所以如果自己想要化解这种麻烦,就必须要尊奉朱圣之意。 五代圣人。 第一代圣人,立苍生之意,与至暗时代 第二代圣人,立儒道之意,万世师表。 第三代圣人,立礼乐之意,君子礼乐。 第四位圣人,立君臣之意,君前父后。 第五位圣人,立君子之意,存天理而灭人欲,克服私欲。 实际上这五位圣人都没有任何错。 否则不可能成圣。 他们的理念,出发点是好的,可架不住被后世人给各种添砖加瓦啊。 都自认为自己揣摩到圣人之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进去,变成圣人的意思。 一来二回,就是圣人背锅了。 就好像存天理而灭人欲,话虽然绝了一点,但其意思和出发点是什么? 是欲望是无穷的,我等君子儒生,应该去克制欲望,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而不能随意乱来,任凭自己的欲望无止境扩展。 后来变成了什么? 你不能有欲望,有欲望是不好的。 甚至还可以拿来互相攻击,你今天多吃了一个鸡蛋,你不尊重圣人,你不配为文人。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 你还别不服气,因为圣人的话,非要过度理解也是可以,毕竟你又不可能复活圣人。 你也解释不清楚,人家非要搞你的话。 所以许清宵对朱圣之意,不太喜欢,他尊重朱圣,人族圣人,自然有无与伦比的光环,或许有缺点,但古今往来有几人能成圣? 许清宵更喜欢的还是另外一个立意。 王阳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这是许清宵认可的立意,两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克服私欲。 但比起朱圣之意,要好很多,朱圣之意无论是不是被后世人添砖加瓦,依旧改变不了这种严格之意,有点违背人理。 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十分自由,没必要伪装自己,释放属于自己的天性。 只是这些东西,许清宵不敢说出来。 原因无他。 以自己当下的情况,若是真敢宣扬这种立意,那全天下的儒生都要找自己麻烦。 九成的文人视自己为仇。 倒不如等慢慢成长起来,手握朝中大权,有威望有品德之后,再去宣传这种立意。 这样效果可能还是一致,可最起码不会有人上门找自己麻烦。 许清宵看着旨意沉思。 也就在此时,佳肴来了。 一盘盘冒着热气的菜摆放在石桌上,许清宵回过神来,倒也没有说什么,提起筷子就开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