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蔡攸有些懵,没听明白他们是啥意思。 抬手挠了挠后脑勺,这小子不解的问道: “不必多礼,你们这是何意?为何要拜小爷?” “回侯爷,我们这些人都是在侯爷所开办的免费学堂里上课的学子。 亏了侯爷的免费学堂,才给了我们这些寒门士子参加大考的机会。” 三十几个儒生们又拜了拜,态度恭谨,他们是真心感谢蔡攸。 如果没有免费学堂,他们还只是混迹乡野的小儒生。 学堂提供免费教学,均是有威望,有功名在身的老儒生在此教学。 这些寒门学子在那学到了不少知识,解了不少学术上的疑惑。 因此,在学识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这次科举,皆是信心满满。 他们俨然已经将蔡攸当成了恩人,只待日后高中报恩。 “不必多礼,诸位都是我大宋年轻一代的英杰,日后也必会成为我大宋的中流砥柱。 此次科举,是改变你们人生命运的一次大关,小爷希望你们能认真对待,都能取得圆满的成绩。” 蔡攸也回了一礼,对于这些彬彬有礼的儒生,他还是很尊重的。 虽然都是寒门学子,但在这小子眼里,学子就是学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十年如一载,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 鼓励了一番众儒生,蔡攸便潇洒离去。 看着这小子的背影,儒生们无限感慨。 “侯爷还真是好说话,以前我一直以为他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呢!” “没错,他不但没有瞧不起咱们,而且还出言鼓励,看来还得是眼见为实啊!” “好了,都不要再说了,侯爷与我们有恩,现在我们无法相报,只待高中功名以报恩!” …… 今日的早朝跟平时略有些不同,群臣三三两两凑成一堆,商议着什么。 原来早在几天前,朝中流言便已经传开了,说徽宗要当众以投票的方式选举出此次科举的三名主考判卷官。 其中最有胜算的当属礼部侍郎章继仁,太师蔡京,太宰李邦彦,御史中丞徐继发,紫金光禄大夫尚良平。 顺带一提,老蔡京已经连续担任了三届科举的主考官,这次依旧有希望胜任。 流言在读书人中传播的很快,一些有心的儒生坐不住了,带着礼物便挨家拜访,先一步打好关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