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解残碑-《蜀山悬剑传》


    第(3/3)页

    在完成了最艰难的一步之后,白复一点点抽丝剥茧,逐渐破解了残碑上的内容。

    原来,这个石碑是“盘庚迁殷”时期,殷王盘庚在新都举办祭天大典的法器。石碑上篆刻的文字乃是祭祀神灵的祭文。

    石碑最上面的十四行楔形文字,又称为“神书体”,是献给神灵的文字。

    石碑下段的三十二行甲骨文字,又称为“世俗体”,是殷商平民通用文字。

    因此,就出现了一碑两文的现象。

    无疑,这块残碑便是开启殷商历史大门的金钥匙。

    这块残碑文记载了一段匪夷所思、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大河南岸嵩山的有崇氏与大河北岸太行山的共工氏都是善于治水的部落。

    鲧是有崇氏的首领。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结成联盟,推举鲧作为领袖治水。然而,鲧治水历时九年,最终失败。治水失败后,鲧被殛死于黄海之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联合共工氏及其他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继续治水。禹放弃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以疏导为主。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减少水害。

    大禹治水后,山上的居民迁移到原野中,开垦沃土。从此,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之地。

    由于大禹治水有功,部族势力增强,大禹得以一统王权。

    大禹建立夏朝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九州的名山大川、鬼神精怪、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陈列于宫门之外,以避凶就吉,祈求夏朝得到上天的佑护。”

    以上,就是史书记载的夏禹九鼎的传说。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大禹隐瞒了夏禹九鼎真正的秘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