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在明初的这几十年间,一直是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朱元璋时期,这里是大明驱逐蒙元的主战场,当时大战连绵,十室九空。 赶走了蒙元,黄河在几十年间数次改道,洪灾不断。 等到朱棣抢皇位,这里又是靖难之役的主战场,让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随后,朝廷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百姓都是首当其冲。 特别是永乐六年的黄河改道引发的大洪水,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 也就从永乐十三年起,大明开始大量地从南洋购粮,才终于能让山东人吃上一口饱饭。 但是,能吃饱饭的代价是大量的山东人被征徭役,无数百姓的家中主要劳力,一年都有大半年在为军队往西北运粮。 唐赛儿之父武艺高强,在当地薄有名气,家中收徒十余人。 唐赛儿自幼随父习武,十五岁那年,就武艺超群。 因她自幼见惯了武夫,反倒岁武夫兴趣不大,喜欢上了原本读过几年书的林三。 这林三虽然也是唐父的徒弟,但是因为读过书,有一股书生气。 唐父本身对林三也十分看重,在唐赛儿十六岁那年,就给他们举办了婚礼。 永乐十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他们的家乡蒲台县成为了重灾区,百姓流离失所。 唐家原本一点产业在大水中化为乌有,为了活命,唐父不得不离家运粮。 但是自去年冬季以来,原本给山东一地运送粮食的海船就再也没有去过,官府原本承诺的粮食没了。 秋季的时候,当地还薄有产出,勉强能够度日,但是到了冬季以后,家家户户都面临断粮的危机。 而唐父入冬的时候刚回到家,面对妻子病重,家中无粮的局面还没有想出对策,竟然又受到了官府的徭役令。 他已经连续两年服徭役,按规矩,怎么也轮不到他继续服役。 但是官府却不听解释,强押着唐父又出了门,自此又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 林三在蒙学之时有几个同窗,其中最好的一个朋友做到了礼部从九品的大使,还有一个同窗也在青州府衙当上了文书。 靠着青州当文书的同窗,给他们开出的路引,他们来到了京城,想要问清楚为什么去年以来,朝廷的粮食就没有运过去了。 再没有粮食,过了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仗义每多屠狗辈,唐父原本教了不少徒弟,这些人大多都以唐赛儿和林三为首。 虽然一个个穷的叮当响,连来京城的路费都还是几百人凑出来的。 他们的心里没有高大的理想,只是想问清楚这件事,也能让家乡的人们早作准备。 哪怕就是逃荒,也不能等山穷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饿的都走不动了,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那些县老爷们可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荒,这件事一发生,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也不稳定了。 来到京城,在礼部当大使的朋友一开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知道了唐父的遭遇,也热心地带他们去查了一番,还到户部帮他们问了为什么山东的粮食一直没有运过去。 可是还没有查出一个结果出来,他那个朋友就态度大变,给了林三五块银元,让他们尽早回家。 事情没有查出来,唐父的事也没有解决,他们当然不想就这么离开京城,以至于这个年他们都是在京城过的。 林三的那个朋友后来再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上门也被避而不见。虽然没有说是为了什么原因,但是林三也能猜出一点缘由。 他并不怪这个朋友,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刚从吏变成官的最小的官。 他能支持五块银元,已经是很讲道义了。哪怕在京城,这五个银元也够他们四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要不是有着五块银元,他们根本不能留在京城,支撑他们等到元宵之后然后准备告状。 是的,他们是在没有路走了,只能准备去选择到转运使司告状。 如果京城的官员也是官官相护,那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再找办法。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们的京城之行毫无成效,回到家乡之后,只能率众到县衙要粮。 结果粮食没有要到,林三还在冲突中被打死。 唐赛儿丈夫被打死,父亲也悲愤而死,本就重病的母亲也随之而去。 她这才一狠心,掀起了起义大潮。 永乐十八年一开年的唐赛儿起义,在明初最大规模的一场起义。他们打死了两个指挥使,占领了半省之地,最后才被剿灭。 但是从此之后,山东民间的白莲教起义,借着唐赛儿之名的起义几百年间层出不穷。 但是现在,当朱瞻基看到纸条上她的名字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就全部改变了。 因为没有宵禁,他们四人在秦淮河边一直游玩到快子时才回到住的旅舍。 这是京城最低等的旅舍,一间房一天只要二十个铜子,而住通铺,一人只要五个铜子。 因为有唐赛儿这个女人,他们要了一间最便宜的小房,她跟林三住,而同行的宾鸿、董彦皋则住通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