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货币价值堪比后世天地银行的三铢钱、较秦时高出3000%的通货膨胀,以及物资的极度匮乏,都让刘盈这个金融白痴苦不堪言; 不过好在如今的汉室,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文明初期,金融秩序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本就没那么关键,且被秦末战火摧毁的足够彻底。 简单来说,就是刘盈并不需要达成什么具体的金融目标,也不需要改善什么具体的状况,只需要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比如钱币,在后世的金融体系中,某个货币体系彻底丧失信用,几乎是不可逆的过程; 但在汉室,刘盈却可以凭着一句‘尽废三铢钱,行以五铢钱’,就将钱币的信用重新撑起来。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或许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后世的货币体系,是通过黄金、白银等重金属储备,来支撑起货币的价值; 换而言之,后世的一张五元纸币,虽然本质上只是一张纸,但这张纸的价值在于:随时能从发行钱币的银行,换取同等价值的贵重金属,如黄金。 这,就是后世金融体系的核心:以金本位构建的货币体系。 而货币体系的信用坍塌,往往是由于钱币发行者手中,不再拥有足够的贵重金属储备,即:贵重金属储备,不足以兑换已发行的纸币。 再加上人性,使得信用的重新建立本就困难重重,就导致货币信用的丧失,在后世往往会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但对于‘落后’的汉室来说,货币信用的重新建立,却并没有这么复杂。 ——三铢钱含铜量低,百姓不认,朝堂信誉丧失;那五铢钱含铜量达标,百姓认可五铢钱的价值,朝堂的货币信誉就能重新捡起来。 盖因为不同于‘以贵重金属支撑其面值’的纸币,汉室如今的钱币本身,就是贵重金属! 拿到一枚五铢钱之后,百姓根本不用像后世人那样,考虑‘这枚五铢钱能换回多少贵重金属’,只需要看看这枚五铢钱本身,有多少重量的铜即可。 这样一来,钱币体系,就算是重新建立起来了; 但紧接着,便是让刘盈感到不胜其烦,甚至不敢有大动作,只能小心翼翼试探的通货膨胀。 虽然对金融几乎没有认知,但作为后世人的刘盈也知道:除去人为因素,通货膨胀往往都是源于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又是源自货币发行量加大,以及物资总量降低。 简单来说,就是钱变多了,货变少了,钱自然就不值钱了,货自然就更值钱了。 而如今汉室所面临的恶性通货膨胀,显然不是因为‘滥发纸币’,而是多年战火造成的成产力下降,物资紧缺,供需关系呈‘供不应求’所导致。 ——毕竟刘盈就算想‘滥发钱币’,也拿不出那么多几乎没成本的铜······ 所以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刘盈第一步,就消灭了在通货膨胀中推波助澜的粮商群体。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在如今这个刚走出战火,绝大多数百姓还以‘吃饱肚子’为首要目标,乃至是唯一目标的时代,唯一能扮演价值参考物的物资,就是粮食。 粮食的价格,将直接决定其他物资的价格。 所以消灭粮商群体,以国家力量下场掌控粮食市场,便是刘盈稳定粮价的第一步; 紧接着,便是提高生产力,是供应关系回到正常水准,从而通过压低粮价,将市场通货膨胀恢复正常。 这也很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时候,农民总会愿意拿出多余的二十斤粮食,去换一身衣服; 亦或者,换来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如盐、醋,或农具等。 而这,也正是刘盈特意交代阳城延,通过人为推动粮价下跌速度,以加快物价回落速度的原因。 因为从供需关系上来看,在天下彻底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朝堂又在积极推动水利工程的当下,粮价,已经不再具备‘物以稀为贵’的条件; 就好比后世的一栋栋高楼,明明足够全天下的所有人都住进去,甚至都还能剩一些。 而在后世,由于银行和‘建造成本’的存在,房价即便没有‘物以稀为贵’的条件,也只能尽量稳定在高点,以免金融秩序被破坏。 但对于汉室来说,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百姓种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本,或者说,百姓根本就不在乎成本! 百姓在乎的,是种地所得的粮食,能不能吃饱独子,碰到好的年景,能不能被妻儿添两件衣服; 百姓也不欠银行‘粮贷’,不需要交月供,也没有谁会把粮食当做投资方式,亦或是‘保值的金融产品’; 在刘盈血洗关中粮商群体之后,也不存在‘炒粮客’这样的群体。 这样一来,尽快使粮价回归正常水准,从而带动整個市场恢复正常,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事了。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种出来的粮食以两千钱每石卖、一千五百钱每石买,和二百钱每石卖、一百五十钱每石买,根本就没有区别,都是亏百分之二十五。 再加上少府代民储粮,使得绝大多数百姓的生活需求,通过储粮就可以得到满足,卖出粮食能换回的钱虽然变少了,但物价同时也降低了,就不会有影响。 ——这就好比工资三百房价三千,和工资三千房价三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