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以后的日子还长,且行且珍惜-《覆秦从计划开始》


    第(1/3)页

    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就武德充沛。

    华夏之民,也是经历了千难万阻,才有今天的华夏文化。

    之前受周礼的约束,动不动就为别人效死。

    后来逐渐演变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今财帛动人心。

    开海之后,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之下,杀几个野人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如果官方默认,这种行为并不违反秦律。

    但纵容这种行为,会让那些人更是百无禁忌。

    当下来看,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海军。

    在这个时代,华夏文明的精华在中原地区。

    其实早在春秋中后期,吴楚争霸的时候,华夏之地就有了水军。

    一开始,他们建立水军,也只是为了适应当地多河流的环境。

    当时的水军,对战争的作用,主要还是辅助,实际正面作战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后面的吴越战争,才真正发展出能够正面战斗的水军。

    并且,随着战场的延伸,两国的争端逐步扩展到了海上,这才出现了华夏文明最早的海军。

    战国时期,沿海国家也尝试发展造船业,建造用于水战的兵器。

    甚至还专门编组了舰队,成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军。

    正是因为这样的基础,徐福出海才得以顺利成行。

    不过,大秦统一天下后,关于水军的相关东西,基本都摒弃了。

    只留下了较为发达的造船业。

    而造船业的服务对象,也不是水军,而是始皇帝个人。

    因为始皇帝想要寻仙问药,所以才会建造可以出海的楼船。

    至于为什么不重视水军?

    主要是大秦沿海根本没有什么敌人,根本没有成立海军的必要。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华夏之地的南北观念。

    华夏文明起源于中原,自周天子分封天下后,北方诸侯一向看不起南方。

    楚国公族虽然出自华夏,但成天被人一口一个蛮夷叫着。

    后来楚王也发了狠,干脆自称蛮夷了。

    这种敌对的情绪,自上而下,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如果现在跑街上随便拉个老秦人,问他对海军的看法。

    他绝对会大放厥词。

    说什么真男人,就该骑马作战,战场搏杀!

    海军是什么东西?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现实情况。

    在赵昆推动的改造下,大秦已经逐渐出现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苗头。

    正如同十六世纪的欧洲一样。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大秦百姓定然会对大海趋之若鹜。

    紧随商业大潮到来的大航海时代中,普通百姓充其量只能在大秦周边海域淘金。

    远洋贸易的巨大耗费,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采取的是联合资本。

    按投入比例分配收益的股份公司模式,最终催生出了所谓东印度公司这种畸形怪物。

    这种方式,不是赵昆的最优选择。

    在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赵昆早就为商人套上了一层枷锁。

    因为他深知商人见到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之后,就像是见了血的鲨鱼一样,很难掌控。

    所以,当侯生的事例发生后,他才会想到成立海军,甚至监管海客的朝廷部门。

    商人们虽然有远洋贸易的权利,但必须得处在朝廷的掌控之下。

    不过,想要遏制这些商人,只有行政权的朝廷部门显然是不够看的。

    成立海军,保护大秦的海上利益,震慑别有野心的海客,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赵昆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派谁去训练,执掌海军。

    王离?

    这家伙的军事才能肯定是没得说,但心性有点问题,不是一军主帅的最好人选。

    韩信?

    他倒是大将之才,只不过到现在都没有机会接触兵事,贸然让他去训练新军,恐怕也是不成。

    扶苏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身在南越的章邯最适合担当此任了。

    章邯在南越已经待了一段时间了,想必应该适应了南越的气候环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