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三字经》的魔力-《大夏状元郎》
第(2/3)页
不用郑经过多解释,他就明白,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普通老百姓读不起书,一百人里,真正识字的也就三五个,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因此,这事真要是能做成,其功德恐怕比圣人还大。
只是有可能吗?
他立即又问道:“具体打算怎么做?”
这次郑经没有直接回答了,而是拿起了桌子上的一叠书稿,递给顾倾城说:“倾城兄,先看看我这新编的识字启蒙教材质量如何?”
他准备用事实来说话了。
事实上,当德王妃答应把书局送给他,他又打算靠印教材来发财之后,他就已经在为此做准备了。
反正呆在船上很无聊,因此他干脆默写起了《三字经》和《弟子规》,而现在他递给顾倾城的这叠书稿,就是经过适当调整,截去了隋唐以后历史的《三字经》。
《三字经》全文总共也就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再截去二十四史中隋唐以后的部分,也就只剩下八百来字,再加上修改斟酌的时间,也就费了郑经一个下午。
而这一下午的成果,却把顾倾城给看懵了。
为啥?
因为《三字经》原本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浓缩的精华,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数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几乎所有类别的内容,而取材,却是读书人所熟悉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毫不夸张地说,古代读书人一辈子所学,几乎全部浓缩在了这里面。
最为关键的是,它还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不是一般的好学,因此顾倾城一入手,就被它给深深吸引住了。
而且还越看越震惊。
看到一半,他便停了下来,满脸不可思议地问道:“先生,这是您所作?”
“嗯,我过往读书时,为便于记忆,便把所学之识简单总结了一番,现在把它给整理了出来,打算将它当成识字启蒙教材,你拿去跟他们讨论一番,看看是否合适。”
郑经大言不惭地回道。
又把锅甩到了那个被他所取代了的倒霉鬼郑经头上。
这是相当合理的,毕竟《三字经》原本就是读书之人所学之识的浓缩精华。
而顾倾城也不疑有它,只是感慨道:“难怪先生十七岁就中秀才,十九岁中举,现在学问又如此高深,原来是学有方!”
他又一次开启了脑补模式。
脑补过后,他又说道:“此文岂止是合适?在我看来,此文一出,必成万世经典,别说启蒙学童,就连我看了,都想牢记之。”
一记不算马屁的彩虹屁又从他嘴里冒了出来。
这话确实不算马屁,而是客观评价。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三字经》里的这些内容,顾倾城虽然十有八九都懂,大部分的出处、典故他都知晓,但在看这篇《三字经》之前,他是一团混沌,而在看了之后,却是有了一个极为清晰的轮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