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不得了-《大夏状元郎》
第(2/3)页
先是又传回了豫州,印证了之前的传言之后,又接着往外传。
不过这种事,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也就是喜闻乐见的笑谈,谈过之后,也很快就把它给忘了,并没有太多人在意。
毕竟现在的郑经还没什么名气,若不是发生此事,并且还跟荥阳郑氏有关,大部分人甚至连他的名字都还没听说过。
也还是有人在意的。
比如说宋财。
在郑经离开豫州之后,宋财就开始过得有点魂不守舍,青楼他也还是经常去逛,尤其是醉香楼,而因为郑经的关系,颜月月和已宾客盈门的苏窍窍都对他很好,但他却发现,原本让他迷恋的青楼却突然间不香了。
是因为浪之兄不在了的缘故?
应该是。
因为他发现,那些原本让他很痴迷的诗词佳句,也突然对他没多大吸引力了。
这是因为在看过浪之兄的《青玉案·魁首》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他的审美境界变高了,普通诗词作品在他眼里变成了垃圾。
那就追随浪之兄去会宁!
他再次动了这一念头。
而荥阳郑氏将郑经逐出家族的消息传出来后,则更是给了他一个动身的理由。
得赶紧去会宁。
将此事告知浪之兄!
于是乎,在告别家人之后,他搭上了一条前往会宁的客船。
……
一个重大决定的做出,往往只是大趋势背景下所发生的一点小事,这一道理,既适合于家国大事,也适合于普通人。
在抵达扬州之前,船上的一众士子虽然已敬佩郑经的才华,但真要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郑经去做事的话,除了已尊郑经为先生的顾倾城和席希明以外,还没有其他人做出明确的决定。
但一本《三字经》的出现,却促使大家做出了决定。
当船离开扬州时,苏杭那几位士子,没有一人离船,而是全部做出了跟随郑经去会宁的决定。
至于道理则很简单。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郑经虽然也已经展现出了其才华,但这种才华还只是表现在口头上,能表明其个人可能会前途无量,但却不一定能带给大家什么。
而《三字经》出现之后,再加上郑经的文化普及计划,让大家都意识到,跟着他真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