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到底谁割谁?-《大夏状元郎》
第(1/3)页
好肥的一兜韭菜!
此时的郑经,确实理所当然地把太子爷当成了琅琊王氏的世子,这是因为,除了琅琊王氏,还有哪家的公子会在德王爷一家面前竟然没有明显的畏惧之心不说,还一来,就有护卫把书局的门给挡住了,不让人进出?
别看这个时代的世族豪门虽然不少,但真正有资格和皇室来平起平坐的,甚至于行为比部分皇室还张扬的,也就只有一家,那就是琅琊王氏。
如何来形容琅琊王氏在世家豪族中的地位?
两句话足矣。
第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句:王与马,共天下。
前一句,说的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曾经是天下最大的两大世家。
后一句是说,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当时皇室力量,司马家族势均力敌,而司马家族的得天下,也正是因为有了琅琊王氏的大力相助。
而在司马家族建立东晋之后,琅琊王氏也全族从山东琅琊搬来了会宁,也就是原来的建康城,但仍以琅琊王氏自居。
东晋之后,位于陈郡的谢家已有所没落,实力已跟其它世族豪门相当,可整族居于会宁周边的琅琊王氏却没有受多大的影响,不管是谁掌天下,琅琊王氏都能维持着超然的尊荣地位。
这是因为,每一次更朝换代,若是没有琅琊王氏的支持,就别想轻易拿下最为关键的会宁城。
也正因为如此,自东晋之后,琅琊王氏始终维持着天下第一大族的超然地位,与皇室平起平坐,而按照历史的走向,它的这种超然地位应该会延续到唐代才会慢慢走向衰落。
郑经此时就在想,连顾倾城都说,这《三字经》吴郡顾氏得人手一本,那号称天下第一豪族的琅琊王氏呢?
这可是整族都在会宁周边,而王家世子就在眼前的琅琊王族啊!
这么肥的韭菜主动送上门来还不割,那还能去割谁?
当然,韭菜得割,但耐心也得有,因此在没有铺垫好之前,他也不会急于下刀子。
“王公子,你看这书页印得如何?”
他笑眯眯地开口了。
开始为割韭菜做铺垫。
只是他没有留意到,在他身后不远处,陈蒨武却一脸紧张地盯着他们二人,但却不敢过于凑近,似乎有意在离他远一点,以免被他问什么。
类似的还有同样站在不远处的德王爷等人,只不过他们不凑近过来,是怕打扰到太子爷的表演。
而此时的太子爷又在想什么?
在来这里之前,太子爷想的是会会那个字词曲三绝的三绝公子,然后看看据说悟道高深,写出了三字经的郑浪之是否能为自己所用。
前一目的,是为了兴趣,而后一目的,则是为了未来的江山。
尽管他从小就像德王爷那样,喜欢字词曲,对于当皇上并不是太热衷,可自从宣帝即位,他也被扶上太子之位,学了近十年的帝王之术后,他也还是对江山有了一定的想法。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等自己即位,手下却没有几个真正可用的厉害一点的人,那江山能坐得稳吗?
最近他已开始认真考虑起了这一问题。
朝中的大臣他是不敢太过于去接触的,因为当今圣上很强势,很忌讳这一点,因此,他只能把目标瞄准了那些尚无官职的年轻才子。
也正因为如此,据说有绝世之才的郑浪之成功地吸引起了他的兴趣。
而现在,在看到了眼前这台新型印刷机后,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占有它,把它拿去父皇那里献宝,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用武之地。
为什么想这么做?
这是因为,在未成年之前,太子爷也就是名义上的储君,其实啥勇武之地都没有,可是在他成年之后,宣帝已开始尝试让他去管一些事情,比如说祭祀、国史、历法、典籍等不太重要的事务,已划到他名下来管,以锻炼他的能力。
可问题是,想在这些事务上做出点像样的成绩来实在是有点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