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又点破一个-《大夏状元郎》


    第(2/3)页

    他话锋一转,从儒家跳到了道家。

    阮留之不是儒道两精通吗?那我也儒道两家的思想一起来,说得让你心服口服!

    这是郑经的打算。

    “在《道德经》里,李圣人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其实这一观点,也恰恰证明了我的**论是对的。”

    他接着又说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确实是道家思想里极为有名的一个观点,其原文出自于《道德经》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按照后世的总结,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讲的是宇宙间的熵增定律,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吻合的是人世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现如今,却被郑经用来佐证自己的**论。

    “怎么说?”

    阮留之却是糊涂了。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人之本性是贪婪的,受欲望驱使,那些富余的人,仍想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剥夺那些不足的人。

    “这种剥夺他人的行为,还是源自于内心欲望的驱使,是人之本能,而那些能克制这种欲望,能有余以奉天下的,就成为了得道的圣人。”

    郑经解释道。

    阮留之一时又愣住了。

    他细细一琢磨,便发现,似乎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在《道德经》里,关于欲望的描述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道德经》的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讲的就是控制欲望。

    而道家的修行,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不可见欲,不可过欲,看清欲望的危害,追求更高,这也就是道家无为思想的核心之一。

    如此说来,他的观点竟然又是对的,无法反驳?

    思索过后,阮留之得出了这样一个让他有点不甘心的结论。

    作为曾经的大夏国第一才子,儒道双精通者,他当然希望,对于任何一个跟儒家或道家有关联的论点,他都能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可现在他却又一次发现,自己还是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无从反驳。

    跟上次道的新定义被提出来后一模一样。

    这未免也太打击人了一点吧?

    可现在他又能说什么呢?

    他只能说:“这么说来,你是赞同道家的观点,克制欲望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