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再加上典农中郎将与典农校尉的设定,田官地位的提升,士卒们耕田的积极性很高。 说到底,原本的晋升通道只有上阵杀敌一条。 可这是要担着生命危险的,也是颇为艰难的,比如,按照曹营士卒的晋升机制,斩杀三个贼人才能提拔为什长,斩杀十个贼人才能晋升为百夫长,此间艰辛,大家伙儿谁不知晓,保不齐,就在你晋升提拔之前被一刀劈了,那,这晋升之路岂不只剩下一首“凉凉”? 可种田就不一样了,根据耕种的田亩,出力的程度,适当的晋升,几乎每隔一年就能提拔一大波人,甚至按照这个势头,耕种十年、八年,不少士卒都有成为典农校尉的希望,这可是相当于太守的大官呀,光耀门楣。 士卒们又怎么能不积极参与呢? 当然,军屯的执行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更让曹操欣慰的是老百姓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 计牛输谷政策的废除,让农户们意识到曹操或许和以往的诸侯不一样,他是真心的想让农户们留下一些粮食的,是真心实意的为百姓们去着想的。 还有,新的民屯政策下,官府提供给牛、农具,农户去耕种,上缴的田税是今年收成的六成… 虽然乍一听,六成很高。 可是,农户清楚,这是今年收成的六成,也就是说灾年若是收成少,上缴的量也少,丰年收成多,多上缴一些也无妨,这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是双赢的政令! 更别说,如果自己有农具,有牛,仅仅需要上缴官府五成。 结合曹操之前在兖州开垦荒地的信誉以及军屯如火如荼的开展。 这下子,农户们再也没有顾虑,种田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上去,他们绞尽脑汁,开垦荒地,提高产量,原本荒废的田亩,一下子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 “主公,真是神人哪!” 视察田亩的荀彧止不住的称赞曹操… 他在宏观治国上有一手,可对于农业并不精通。 没曾想,他不精通,曹操却是如此通透,几道政令下去,愣是化荒地为田亩,化腐朽为神奇。 看着眼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军屯、民屯,荀彧对曹操佩服不已,更是畅想着明年将会是大丰收呀! “叔叔,我看未必。”站在荀彧身旁的是他的侄儿荀攸。 荀攸比荀彧年长五岁,可是论辈分却是荀彧的侄儿,读书人最讲究辈分,故而每次开口,他均会称荀彧为叔叔。 “唔?” “曹公强于知人善任,强于大局谋划,强于排兵布阵,我看他倒未必精通这农业田亩之事,只不过…”荀攸欲言又止… “只不过?”荀彧倒是好奇了。“莫非公达知道些什么?” 荀攸摇了摇头,微微扬手。“我只觉得咱们主公背后另有高人指点!” 讲到这里,荀攸顿了一下,继而眼眸缓缓的张开望向许都城南的方向。“叔叔可知晓?最近,曹公往城南有间山庄的次数越发的频繁了!” 第(2/3)页